[实用新型]一种发动机塑料进气歧管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822084402.0 | 申请日: | 2018-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9469520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08 |
发明(设计)人: | 李力;刘道伟;张松;李铁东;赵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35/104 | 分类号: | F02M35/104;F02M26/17;F02M26/19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俞鸿;梅辰 |
地址: | 430056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废气分配 分配管 分配口 塑料进气歧管 本实用新型 进气歧管 发动机 分配腔 歧管 连通 发动机进气歧管 结构技术领域 汽车零部件 均匀性 废气 能耗 进口 出口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结构技术领域,具体地指一种发动机塑料进气歧管结构。包括发动机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气歧管上设置有废气分配结构;所述的废气分配结构包括固定在进气歧管上的分配腔;所述的分配腔上设置有至少两个分配口,每个分配口上设置有至少两根分配管;所述的分配管进口一端连通分配口,出口一端连通与之对应的一根歧管;所述的歧管与分配管一一对应。本实用新型的废气分配结构极为简单,能够提高废气分配的均匀性,提高废气的利用率,降低发动机能耗,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结构技术领域,具体地指一种发动机塑料进气歧管结构。
背景技术
发动机废气再循环技术(EGR),是指把发动机排出的部分废气回送到进气系统,并与新鲜空气一起再次进入气缸参与燃烧的技术。由于废气中含有大量的CO2等多原子气体,而CO2等气体不能燃烧,但由于其比热容高而吸收大量的热,使气缸中混合气的最高燃烧温度降低,从而减少了NOx的生成量。而且在发动机小负荷工况下引入EGR,可以降低进气泵气损失,从而降低燃油消耗;同时,由于最高燃烧温度降低,发动机爆震倾向明显改善,有助于提高发动机压缩比,有利于点火提前,可以进一步改善油耗。
对于自然吸气发动机和高压EGR系统,EGR废气都经由进气歧管进入气缸参与燃烧。前期传统EGR系统设计,EGR废气通过进气歧管总管经过稳压腔和新鲜空气混合进入缸内。一方面,这种方式一般需要一根EGR管伸入总管,对于新鲜空气的均匀分配有影响并可能因为对气流扰动造成噪声问题,并带来额外的节流损失;另一方面,由于废气需要流经稳压腔,考虑到响应性和流动损失,进入缸内的实际EGR废气和需求值差异变大,影响实际EGR效果。
随着排放和油耗法规的日趋严格,对发动机标定精度的要求也更加严格,这也对各系统的精确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EGR系统,需要达到更好的EGR废气分配均匀性,更精准的EGR率。但传统的EGR系统设计,因为结构限制已经很难从根本上满足上述要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发动机塑料进气歧管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发动机塑料进气歧管结构,包括发动机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气歧管上设置有废气分配结构;所述的废气分配结构包括固定在进气歧管上的分配腔;所述的分配腔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分配口,每个分配口上设置有至少两根分配管;所述的分配管进口一端连通分配口,出口一端连通与之对应的一根歧管;所述的歧管与分配管一一对应。
进一步的所述的分配管包括固定在歧管的外部壳体上的第一壳体;所述的第一壳体与外部壳体之间留有间隙形成流动方向与歧管内气体流动方向一致的废气通道;所述的外部壳体上开设有通孔形成分配管的出气口。
进一步的所述的分配腔包括固定在进气歧管的稳压腔外侧的第二壳体;所述的第二壳体固定在稳压腔壳体上与稳压腔壳体之间留有间隙形成气体流动方向与稳压腔内气体流动方向一致的中空腔体,第二壳体靠近进气歧管的进气法兰的一侧设置有废气进口。
进一步的所述的分配腔上设置有两个分配口;所述的两个分配口分置于分配腔靠近废气进口的一端和远离废气进口的另一端。
进一步的所述的分配口处设置第三壳体;所述的第三壳体固定在稳压腔壳体上与稳压腔壳体之间留有间隙形成气体流动方向与稳压腔内气体进入到歧管内流动方向一致的中空腔体。
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三壳体靠近分配口的一端与第二壳体密封连接,其连接处设置有弯折且光滑的弧形衔接部分。
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三壳体靠近分配管的一端设置有分别对应两根分配管的分叉部分;所述的分叉部分与对应的第一壳体密封连接,其连接处设置有弯折且光滑的弧形衔接部分。
进一步的所述的通孔位于外部壳体接近歧管出口一端的缸盖进气法兰的部分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08440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