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暂态电击模拟测量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22100514.0 | 申请日: | 2018-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9446721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27 |
发明(设计)人: | 卢铁兵;李雪珊;王东来;黎长青;张远航;白斌;陈博;李学宝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北电力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R31/12 | 分类号: | G01R31/12 |
代理公司: | 北京名华博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53 | 代理人: | 苗源;李冬梅 |
地址: | 102206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击 暂态 导体模型 受体模型 本实用新型 放电间隙 模拟测量 瞬态电流 触发 高速数据采集系统 环境模拟系统 测控系统 距离变化 输电线路 瞬态电压 电场 绝缘板 绝缘杆 采样 曝露 输电 测量 监测 配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暂态电击模拟测量系统,该系统包括:导体模型,配置有绝缘杆;输电线路环境模拟系统,设置于所述导体模型周围,用于模拟不同输电环境下的电场;电击受体模型,其底部设置有绝缘板;所述电击受体模型与所述导体模型发生暂态电击的触发电击部位设置有放电间隙测控系统,用于监测及控制所述触发电击部位与所述导体模型之间的放电间隙的距离变化;高速数据采集系统,与所述电击受体模型连接,用于控制并测量采样时间内的所述电击受体模型的瞬态电压和瞬态电流。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可获取暂态电击过程中瞬态电流电压和发生暂态电击的精确距离,进而确定曝露限值。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输送电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暂态电击模拟测量系统。
背景技术
业内,暂态电击是指人体接触到发生静电感应的物体的瞬间,原来积蓄在物体上的电荷通过人体释放到大地。而这一高电位物体向低电位物体放电的现象,即为人体的暂态电击现象。高压输电线下,人体电位升高的原因主要分为交流、直流两种情况,分别说明如下:
1)交流输电线路导线电压极性做周期性变化,周期性变化的交变电场引起人体表面电荷的移动。与金属相比,人体是个电阻值较高的导电体,当作业人员穿绝缘胶鞋并带绝缘工具去接近带电导体作业时,电场中的人体就会出现一定感应电位。
2)直流输电线路的电场效应主要是由导线表面电晕引起的。当导线发生电晕放电后,正离子被正极导线排斥,向负极导线和地面运动,负离子受负极导线的排斥,向正极导线和地面运动,于是正负极导线之间和正负极导线与地面之间充满了带电离子。人在直流线路下,由于静电感应和离子注入,将产生较高的充电电位,周围的离子流场将因此改变。直流线路下对地绝缘的人或物体,截获并积累空间电荷后,会产生充电电压,其大小取决于所穿鞋或物体对地的绝缘电阻。
输电线下的暂态电击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造成了诸多的影响,例如行人在高压线下面行走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特别是特殊天气下,容易发生危险事故。如曾有报到称,惠东县粱化镇220kV鹿江至东澎输电线附近,十多名小学生雨天打伞经过时遭电击,这些现象引起了人们极大甚至过度的惊慌,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很大的干扰。可见,研究分析输电线下的暂态电击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目前,有关人体暂态电击的研究,通常有两种方案,一种由使用人体模型和导电物体组成的放电间隙固定的暂态电击测量系统,来进行瞬态电流和暂态放电能量的测量与分析,在实验开始前放电间隙的距离是可调节的,但一旦带电实验开始后,其距离便不能调整,因此无法模拟人体实际的接触动作。并且,现有的用于实验的放电间隙固定的暂态电击模拟测量系统中,实验结果所呈现的是该固定放电间隙被击穿时的击穿电流,而不能反映实际情况中人体与带电物体由接近到发生暂态电击这一过程。
另一种利用实际人体进行研究,需要参与人员在实际线下进行测量,但此时间隙距离、靠近速度等参量都不可控,不利于实现标准化。
此外,现有的可调节放电间隙结构中,基本是通过可活动的连接部件实现调节,多用于过电压保护及设备保护等领域,但结构复杂,组件较多,而且成本较高,也不能通用在人体暂态电击的相关研究。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一种暂态电击模拟测量系统,从而获取暂态电击过程中暂态电流电压,进而分析发生暂态电击的精确距离和曝露限值。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一种暂态电击模拟测量系统,该系统包括:
导体模型,配置有绝缘杆;
输电线路环境模拟系统,设置于所述导体模型周围,用于模拟不同输电环境下的电场;
电击受体模型,其底部设置有绝缘板;所述电击受体模型与所述导体模型发生暂态电击的触发电击部位设置有放电间隙测控系统,用于监测及控制所述触发电击部位与所述导体模型之间的放电间隙的变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北电力大学,未经华北电力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10051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避雷器带电测试多功能操作装置
- 下一篇:波导陶瓷耦合窗弧光探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