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震损可修的钢柱有效
申请号: | 201822108214.7 | 申请日: | 2018-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9397831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17 |
发明(设计)人: | 钱云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嘉兴市宏大建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C3/32 | 分类号: | E04C3/32;E04B1/98;E04H9/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4000 浙江省嘉兴***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上柱体 内柱体 下柱体 钢柱 减震 半球形凹槽 本实用新型 弹性橡胶块 震动 缓冲作用 减震弹簧 连接结构 上下移动 竖直设置 向上移动 闭合 体内部 外柱体 插杆 减小 空腔 拉伸 竖直 外柱 填充 地震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震损可修的钢柱,包括外柱体和内柱体,若干所述内柱体依次竖直设置在外柱体内部,所述内柱体分为上柱体和下柱体,所述上柱体的底部和下柱体的顶部均开设有半球形凹槽,上下两个所述凹槽闭合后其横截面呈圆形,所述凹槽内填充有弹性橡胶块,所述上柱体与下柱体之间设置有连接结构,该实用新型结构合理,地震时上柱体受到震动向上移动,使插杆在空腔内上下移动,同时减震弹簧被拉伸,并通过弹力对上柱体进行拉动,能够减小上柱体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移,同时在下降时起到缓冲作用,减少内柱体受到的震动,对钢柱起到减震的作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减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震损可修的钢柱。
背景技术
城市发展的智能化和可持续性对建筑工业化和工程结构抗震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其中,实现结构震害快速修复和建筑功能快速恢复是“可恢复功能城市”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研究方向。可恢复性能结构一般指结构遭遇地震后不需要修复或适度修复即可恢复其性能的建筑结构,可恢复性能结构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不仅可显著减少直接震害损失,而且可显著缩短震后修复周期,为最终实现可恢复城市提供基本技术支持。
在地震多发的国家中,通常利用钢材的延性在城市高架桥建设中,出现了钢结构桥墩。但并不是钢材有良好的延性,钢结构构件就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针对上述问题,因此提出一种震损可修的钢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震损可修的钢柱,在地震时减小对钢柱的震损,同时在震动后可快速修复。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震损可修的钢柱,包括外柱体和内柱体,若干所述内柱体依次竖直设置在外柱体内部,所述内柱体分为上柱体和下柱体,所述上柱体的底部和下柱体的顶部均开设有半球形凹槽,上下两个所述凹槽闭合后其横截面呈圆形,所述凹槽内填充有弹性橡胶块,所述上柱体与下柱体之间设置有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包括固定安装于上柱体底部的插杆、开设于下柱体上的空腔、滑动于空腔的移动块,所述空腔横截面呈矩形,所述插杆的下端贯穿下柱体且位于移动块固定连接,所述移动块的底部设置有减震弹簧。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连接结构,能够对上柱体与下柱体之间进行连接,在地震时,上柱体受到震动向上移动,使插杆在空腔内上下移动,同时减震弹簧被拉伸,并通过弹力对上柱体进行拉动,能够减小上柱体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移,同时在下降时起到缓冲作用,减少内柱体受到的震动,对钢柱起到减震的作用。
作为优选,所述内柱体与外柱体之间设置有若干组固定结构,所述固定结构包括开设于内柱体的通孔、螺纹连接于通孔的螺纹杆,所述螺纹杆远离通孔的一端贯穿外柱体且固定安装有手轮,所述螺纹杆的外表面套设有缓冲弹簧,所述缓冲弹簧位于内柱体与外柱体之间。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转动手轮,使螺纹杆转入通孔内,实现内柱体与外柱体之间的快速安装,同时设置缓冲弹簧能够对内柱体在地震时进行左右晃动时起到缓冲的作用,避免内柱体晃动幅度过大对外柱体造成碰撞,造成钢柱的损坏,减少钢柱的使用寿命。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结构分布于内柱体的四侧,每侧所述固定结构不少于两组,且呈竖直分布。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内柱体与外柱体之间安装更加稳定,提高该钢柱的抗震能力。
作为优选,所述弹性橡胶块布满上下两个凹槽。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上柱体向下移动后落下时,弹性橡胶块能够对上柱体起到缓冲作用,避免上柱体与下柱体剧烈碰撞造成损坏。
作为优选,所述手轮上套设有防滑套。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使工作人员在转动手轮使起到防滑作用,使螺杆能够快速转入通孔内。
作为优选,所述螺纹杆与外柱体的连接处开设有条形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嘉兴市宏大建筑有限公司,未经嘉兴市宏大建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10821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