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生态河道护岸有效
申请号: | 201822110000.3 | 申请日: | 2018-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9686330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26 |
发明(设计)人: | 倪军;焦洁;裴珺;杨增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海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B3/12 | 分类号: | E02B3/12;A01G9/00;A01K6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24***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木桩 水生动物 孔洞 栖息 反滤层 上坡 土层 植草 水生植物 河流生态环境 本实用新型 生态河道 背水面 空心状 迎水面 下坡 护岸 滑落 均布 土体 连通 生态 河道 种植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生态河道护岸,包括设置在河道一侧自上而下依次设有上坡岸、水生平台以及下坡岸,水生平台上沿其长度方向均布有若干个呈空心状的仿木桩,相邻仿木桩接触,仿木桩靠近迎水面的一侧连通设有生态孔洞,水生平台上设有植草土层,水生平台上靠近仿木桩背水面一侧设有反滤层,利用水生平台上的空心仿木桩和生态孔洞,便于水生动物进出、栖息、藏身和繁衍的场所,水生平台上的植草土层,可以种植水生植物,进而可以为水生动物提供食物、栖息、藏身和繁衍的场所,以此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河流生态环境;通过仿木桩以及反滤层,有利于减少上坡岸的土体滑落到水生平台上,有利于减少影响水生动物栖息繁衍的可能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河道护岸,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生态河道护岸。
背景技术
河道是水流经过的路线,具有蓄水、行洪排涝等多种功能。传统的河流护岸工程具有防洪、排涝、岸坡稳定和水土流失治理等基本功能。
授权公告号为CN202323869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城市河道护岸结构,在河道两侧设置护岸承载结构,护岸承载结构过水侧设有护面,河道底部紧贴护岸承载结构浇筑有腰梁,河道两侧腰梁经若干混凝土支撑梁连接,所述混凝土支撑梁上部回填有碎石。
现有技术中是通过混凝土浇筑的硬质的护岸挡墙进行行洪排涝,但是河道也是动植物生活所需场所,硬质的护岸挡墙影响了河道的生态功能,导致动植物种类与数量减少,有待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态河道护岸,有利于动物栖息繁衍和植物生长,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河流生态环境。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生态河道护岸,包括设置在河道一侧的且沿河道的高度方向自上而下依次设有上坡岸、水生平台以及下坡岸,所述水生平台上沿其长度方向均布有若干个呈空心状的仿木桩,相邻所述仿木桩接触,所述仿木桩靠近迎水面的一侧连通设有供水生生物出入的生态孔洞,所述水生平台上且靠近仿木桩迎水面一侧设有植草土层,所述水生平台上靠近仿木桩背水面一侧设有反滤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水生平台上的空心仿木桩和生态孔洞,便于水生动物进出、栖息、藏身和繁衍的场所,水生平台上的植草土层,可以种植水生植物,进而可以为水生动物提供食物、栖息、藏身和繁衍的场所,以此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河流生态环境;通过仿木桩以及反滤层,有利于减少上坡岸的土体滑落到水生平台上,有利于减少影响水生动物栖息繁衍的可能性。
进一步地,所述生态孔洞包括至少两个沿仿木桩高度方向设置的且位于在水下的进出孔以及至少一个设置在水上的出入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水下的进出孔,有利于为水生动物提供进出的空间;当水位升高,将出入孔淹没,有利于进一步增加水生动物进出的空间,有利于增加水生动物栖息、藏身和繁衍的场所,进而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河流生态环境。
进一步地,所述仿木桩外侧壁上涂覆有环保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环保漆,有利于保护仿木桩,减少仿木桩被水侵蚀的可能性,延长仿木桩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所述仿木桩靠近水生平台的一端且位于水生平台的下方设有导梁,所述导梁顶面距离水生平台的高度大于或者等于0.2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导梁,有利于加强仿木桩固定在水生平台的稳定性,利用导梁顶面距离水生平台的高度,有利于为植草土层的草木提供良好的土壤。
进一步地,所述导梁远离仿木桩的一侧设有素砼垫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素砼垫层,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导梁在水生平台上的稳定性,进而提高仿木桩在水生平台上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相邻所述导梁之间设有细石混凝土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海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河海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11000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