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蛾类害虫的诱捕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2128443.5 | 申请日: | 2018-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92189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9 |
发明(设计)人: | 陈超;高爱华;塞斯文;齐玉洁;刘思璐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新安中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M1/02 | 分类号: | A01M1/02;A01M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京大律师事务所 11321 | 代理人: | 李洪群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南京市玄***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漏斗部 蛾类害虫 诱捕装置 本实用新型 顶部开口 底口 下端 虫情监测 存放空间 倒置方式 可拆卸的 一段距离 承接部 引诱剂 害虫 相隔 运输 | ||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蛾类害虫的诱捕装置,包括外壳和漏斗部,外壳包括顶部和底口,漏斗部包括顶部和底口,漏斗部以倒置方式布置在外壳内并且外壳的顶部与漏斗部的顶部相隔一段距离,漏斗部的顶部具有顶部开口,顶部开口的直径为10mm‑40mm,外壳与漏斗部以可拆卸的方式固定连接成:在外壳的下端处与漏斗部的下端处形成害虫承接部,外壳或所述漏斗部内布置有引诱剂。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蛾类害虫的诱捕装置,能够节省运输及存放空间。此外还能够为虫情监测工作提供更准确的科学依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设施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蛾类害虫的诱捕装置,其特别适合应用于诱捕蛾类害虫,以减少它们对于例如大田作物、蔬菜及果树等农作物造成的损害。
背景技术
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相关技术背景进行说明,但这些说明并不一定构成本实用新型的现有技术。
蛾类害虫是对农业生产影响较重的害虫,包括很多种,例如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大螟、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小地老虎、棉铃虫、亚洲玉米螟、梨小食心虫、桃小食心虫、桃蛀螟等。以鳞翅目蛾虫为例,其可对大田作物、蔬菜作物以及果树等均有危害。而且主要危害的是作物的根、茎、叶片、新梢、果实等,由此造成农作物减产减收,甚至绝产绝收,严重时会给农业生产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现有技术中,对蛾类害虫的防治可以采用化学农药喷洒、果实套袋等方法,也可以采用诱捕器诱杀的方式。此外,诱捕器还可以用于植保部门及检疫部门的虫情监测。诱捕器作为一项蛾类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目前已经有一定范围的推广应用。
但是,例如为鳞翅目蛾虫的蛾类害虫大多数具有较强的迁飞能力,当使用农药喷洒进行防治时,它们会因气味、水雾、气压等原因飞离目标地块,而在农药药效渐渐减弱后又重新飞回来危害作物,因此前述现有技术中的方式并不理想。尽管对于果树而言,可以通过果实套袋实现害虫的成虫及卵与果实的隔绝,从源头上减少危害,但是这种方式只在果实受到蛾类害虫危害时适用,并不适用于根、茎、叶片受到危害的情况,因而应用范围非常受限。
此外,市售的适用于蛾类害虫的诱捕器种类主要包括三角形诱捕器、船型诱捕器、封闭型飞蛾诱捕器。但这些类型的诱捕器都具有一些缺陷。例如,三角形诱捕器、船型诱捕器等属于开放式,害虫在飞入诱捕器后,很容易又会飞走。封闭型飞蛾诱捕器虽然解决了害虫会飞走的问题,但是因其体积较大,不方便叠套,存在运输困难;还有一种封闭型诱捕器的集虫方式为袋集,下雨时,装虫的袋子里会有积水,从而使诱到的害虫腐烂,无法计量虫口数量,给监测工作造成一定的困难。
因此,现有技术中迫切需要一种能够克服前述缺陷的用于蛾类害虫的诱捕装置,以提高对农作物的保护程度,同时也为虫情监测提供较为准确的科学依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用于蛾类害虫的诱捕装置,以减少它们对于例如大田作物、蔬菜及果树等农作物造成的损害,为虫情监测提供较为准确的科学依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蛾类害虫的诱捕装置,包括外壳和漏斗部,所述外壳包括顶部和底口,所述漏斗部包括顶部和底口,所述漏斗部以倒置方式布置在所述外壳内并且所述外壳的顶部与所述漏斗部的顶部相隔一段距离,所述漏斗部的顶部具有顶部开口,所述顶部开口的直径为10mm-40mm,所述外壳与所述漏斗部以可拆卸的方式固定连接成:在所述外壳的下端处与所述漏斗部的下端处之间形成害虫承接部,所述外壳或所述漏斗部内布置有引诱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所述外壳的顶部设置有顶部圆孔,所述顶部圆孔的直径不大于3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方面,所述漏斗部包括漏斗侧壁,所述漏斗侧壁上设置有网孔,所述网孔的最大宽度不大于3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所述外壳的侧壁上设置有侧壁格栅,所述侧壁格栅的最大宽度不大于3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新安中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南京新安中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12844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环保型动力灭蝗虫装置
- 下一篇:一种粘性昆虫捕捉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