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粒子耗能阻尼器有效
申请号: | 201822128868.6 | 申请日: | 2018-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9469745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08 |
发明(设计)人: | 肖望强;罗元易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振为科技有限公司;厦门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F7/01 | 分类号: | F16F7/01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薛晨光;罗满 |
地址: | 361021 福建省厦***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粒子介质 粒子 耗能阻尼器 减振结构 容纳壳体 应力网络 振动传递路径 本实用新型 动力学状态 冲击装置 耗散能量 减振目标 最大位移 灵敏度 容纳壳 最大模 流变 重构 衰减 体内 引入 | ||
1.粒子耗能阻尼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安装在待减振结构的振动传递路径上的容纳壳体,及内置于所述容纳壳体内的形成粒子介质接触应力网络的若干粒子;在所述振动的作用下可引起所述粒子介质接触应力网络的解构、流变和重构,以耗散能量衰减振动;所述容纳壳体固定安装在所述待减振结构的最大位移处或者最大模态灵敏度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粒子耗能阻尼器,其特征在于,内置于所述容纳壳体内的若干所述粒子配置为:
所述振动的频率接近1阶模态频率时,粒子耗能阻尼器安装位置为待减振结构1阶模态振动最大位移处,所述粒子介质从流态-非碰撞流转变为流态-碰撞流;
或者,所述振动的频率接近2阶模态频率时,粒子耗能阻尼器安装位置为待减振结构2阶模态点处,所述粒子介质从流态-非碰撞流转变为流态-剪切;
或者,所述振动的频率接近其余高阶模态频率时,粒子耗能阻尼器安装位置为待减振结构模态振型最大位移处,所述粒子介质接触应力网络系统完全解构;
或者,所述振动的频率远离模态频率时,粒子耗能阻尼器安装位置为待减振结构连接处或应力集中处,所述粒子介质从流态-非碰撞流转变为类固体-准静态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粒子耗能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粒子为直径0.001~30mm的球体、长短轴长度均为0.001~30mm的椭球体、边长为0.001~30mm规则的多面体或边长为0.001~30mm的不规则多面体;所述粒子采用材质密度为0.1~30g/cm3的金属或非金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粒子耗能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非金属为高分子复合材料。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粒子耗能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壳体的壁厚为0.01~30mm;所述容纳壳体的内表面为圆柱体或多面体;所述容纳壳体的材质为镁合金、铝合金、钛合金、铁合金、铜合金、镍合金、铅合金、锰合金、钴合金或钨合金,或者上述合金中的多元合金制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粒子耗能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壳体的内表面和所述粒子的表面配置为:表面摩擦因子为0.01~0.99,表面恢复系数为0.01~1。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粒子耗能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壳体内腔分隔为多个隔离腔体,每个所述隔离腔体内填充相同和/或不同特征的所述粒子,其中,所述特征为所述粒子的材料、形状和尺寸;所述粒子的填充率为10%~10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粒子耗能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壳体与待减振结构之间的固定方式为螺纹连接、键连接、型面连接、胀紧连接、销连接、铆接、焊接、粘接或过盈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振为科技有限公司;厦门大学,未经厦门振为科技有限公司;厦门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128868.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级双向全挂车牵引缓冲装置
- 下一篇:一种用于自动驾驶仪的IMU内部减震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