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上肢体位约束垫有效
申请号: | 201822148174.9 | 申请日: | 2018-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93610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10 |
发明(设计)人: | 温昕芳;王巧霞;张金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温昕芳 |
主分类号: | A61F5/05 | 分类号: | A61F5/05 |
代理公司: | 北京久维律师事务所 11582 | 代理人: | 邢江峰 |
地址: | 743000 ***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约束带 手套式 约束套 设备主体 上肢 固定带 体位 鱼嘴 弹性固定杆 开口 弹力球 活动式 血氧饱和度探头 设备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 血氧饱和度 交集 对称设置 手指末梢 肢体约束 包袋 侧壁 滑脱 患肢 监测 观察 | ||
本实用新型涉及肢体约束设备技术领域,尤其为上肢体位约束垫,包括上肢体位约束垫,设备主体的一侧设置有第一主约束带和第二主约束带,设备主体远离第一主约束带和第二主约束带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副约束带和第二副约束带,第一主约束带和第一副约束带相互的对称设置,手套式约束套上设置有弹性固定杆、活动式弹力球、固定带和鱼嘴型开口,弹性固定杆与活动式弹力球相互有交集连接,固定带位于手套式约束套的侧壁,鱼嘴型开口位于手套式约束套远离设备主体的一端。本实用新型通过手套式约束套手指末梢留有5cm鱼嘴型开口,便于监测血氧饱和度变化和观察患肢末梢血运,手套式包袋上有固定带,便于固定血氧饱和度探头,避免滑脱。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肢体约束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上肢体位约束垫。
背景技术
随着交通工具的普遍使用,交通事故越来越频繁,创伤骨科患者逐日增多。在治疗创伤骨科骨折时,骨折固定方式的选择一直都是骨科界所争论的话题,在当前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在上个世纪50年代,AO学会根据的当时的骨科治疗技术,制定了一系列骨科治疗的基本原则,骨折块特别是关节区的骨折达到解剖复位,设计坚强内固定,能满足生物力学的要求,无创操作,保持软组织和骨折块的血运,早期主动无痛活动,防止骨折发生,这是当时骨科界普遍所认同的骨科治疗标准。AO学会制定这些规则的目的是:通过对骨折断端的解剖结构进行一定强度的恢复,并加压固定,从而有效地防止骨折处局部微动,一定时间后,便可达到Ⅰ期愈合的效果。就当时的骨折研究水平来看,在AO技术推出之初,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应用不久,它的缺点也逐渐显现出来,例如过分追求解剖复位,从未忽视了生物力学的要求;骨折处损伤严重,破坏了该处的肌肉供血功能;发生感染、松动和折断的概率较高;骨延迟愈合骨折断端吸收等不良反应频繁。
现有技术中的关于骨科的术后固定尤其是上肢体的固定,在实际中通常是使用石膏或夹板进行,这样虽然能够将患肢固定,但是患者所附加的痛苦往往比病症本身还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上肢体位约束垫。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上肢体位约束垫,包括设备主体和设置于所述设备主体一端的手套式约束套,所述设备主体的一侧设置有第一主约束带和第二主约束带,所述设备主体远离所述第一主约束带和所述第二主约束带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副约束带和第二副约束带,所述第一主约束带和所述第一副约束带相互的对称设置,所述第二主约束带和所述第二副约束带相互的对称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设备主体的面部依次设置有上臂垫、肘部体位垫和前臂垫。
进一步的,所述手套式约束套与所述设备主体的连接处设置有腕部约束带,所述腕部约束带基于所述设备主体为对称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手套式约束套上设置有弹性固定杆、活动式弹力球、固定带和鱼嘴型开口,所述弹性固定杆与所述活动式弹力球相互有交集连接,所述固定带位于所述手套式约束套的侧壁,所述鱼嘴型开口位于所述手套式约束套远离所述设备主体的一端。
进一步的,所述肘部体位垫的面部设置有肘部体位垫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上肢体位约束垫,具有以下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将用来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加以创新性的改进,同时增加其实际的使用效果。
本实用新型设备主体的一侧设置有第一主约束带和第二主约束带,设备主体远离第一主约束带和第二主约束带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副约束带和第二副约束带,第一主约束带和第一副约束带相互的对称设置,第二主约束带和第二副约束带相互的对称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温昕芳,未经温昕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14817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