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调节高度的取暖器有效
申请号: | 201822196375.6 | 申请日: | 2018-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9706192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29 |
发明(设计)人: | 石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艾和系统集成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D13/02 | 分类号: | F24D13/02;F24D19/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08 江苏省南京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碳纤维发热丝 壳体 取暖器 固定组件 驱动组件 移动机构 体内 烫伤 墙壁 幼儿 技术方案要点 驱动联动组件 本实用新型 壳体移动 联动组件 驱动壳体 上下移动 用户需要 电暖器 固定壳 可调节 发热 通电 移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调节高度的取暖器,其涉及电暖器领域,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取暖器固定在墙壁上,发热后容易烫伤幼儿的技术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内的碳纤维发热丝、设置在壳体内用于固定碳纤维发热丝的固定组件、设置在墙壁上用于调节壳体高度的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包括带动壳体移动的联动组件和驱动壳体移动的驱动组件,利用固定组件将碳纤维发热丝固定壳体内,对碳纤维发热丝进行通电,碳纤维发热丝产生热量,根据用户需要,通过驱动组件驱动联动组件和壳体上下移动,从而可以适应用户的不同需要,将壳体提高,有利于减少取暖器烫伤幼儿的可能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暖器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可调节高度的取暖器。
背景技术
取暖器是指用于取暖的设备。取暖器有多种,最常见的取暖器是以电为能源进行加热供暖的取暖设备,也可叫做电采暖,可广泛用于住宅、办公室、宾馆、商场、医院、学校、火车车厢等移动供暖、简易活动房等各类民用与公共建筑。取暖器从基本发热原理上可分为以下几种,即:电热丝发热体、石英管发热体、陶瓷发热体、卤素管发热体、导热油发热体和碳素纤维发热体。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家庭配置了取暖器,传统的取暖器大多固定在墙边,家庭中有幼儿时,幼儿很容易触摸到取暖器,导致其被烫伤,存在定的安全隐患,有待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调节高度的取暖器,其具有根据用户需要调节取暖器的高度的优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调节高度的取暖器,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内的碳纤维发热丝、设置在壳体内用于固定碳纤维发热丝的固定组件、设置在墙壁上用于调节壳体高度的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包括带动壳体移动的联动组件和驱动壳体移动的驱动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固定组件将碳纤维发热丝固定壳体内,对碳纤维发热丝进行通电,碳纤维发热丝产生热量,根据用户需要,通过驱动组件驱动联动组件和壳体上下移动,从而可以适应用户的不同需要,将壳体提高,有利于减少取暖器烫伤幼儿的可能性。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组件包括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之间留有供碳纤维发热丝穿过的空隙,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构成隔板组,所述壳体内沿其长度方向均布有若干个隔板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碳纤维发热丝穿过空隙,从而可以将碳纤维发热丝固定在壳体内,以此可以方便快捷的将碳纤维发热丝固定在壳体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靠近壳体内顶壁的一端均向壳体的内顶壁设有斜撑板,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靠近壳体内底壁的一端均向壳体的内底壁设有斜支板,所述斜撑板、斜支板均呈喇叭状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斜撑板和斜支板支撑碳纤维发热丝,并利用呈喇叭状的斜撑板和斜支板,方便工人将碳纤维发热丝插入空隙内,有利于提高安装碳纤维发热丝的便利性。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电机以及与电机的驱动轴连接的转动轴,所述转动轴沿驱动轴的轴线设置,所述转动轴位于壳体的上方且与壳体相对设置;
所述联动组件包括绳索和钩环,所述绳索一端缠绕在转动轴的侧壁上、另一端与钩环连接;
所述壳体的顶壁上设有与钩环勾连的挂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用户根据需要,通过电机驱动转动轴转动,从而可以将绳索卷起或放下,带动钩环将挂环和壳体上下移动,以此可以方便快捷的将取暖器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绳索和钩环的数量为两个,所述挂环的数量为两个。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2个绳索和钩环,有利于提高取暖器移动的稳定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艾和系统集成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江苏艾和系统集成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19637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