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扁线电机定子绕组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822197307.1 申请日: 2018-12-26
公开(公告)号: CN209282964U 公开(公告)日: 2019-08-20
发明(设计)人: 孙明冲;张广会;李东旭;黄维;廖天一;李明会;陈子胜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H02K3/28 分类号: H02K3/28;H02K3/12;H02K3/04
代理公司: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代理人: 郭佳宁
地址: 130011 吉林省长春*** 国省代码: 吉林;2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扁线 电机定子绕组 电源引出线 相绕组 连接线 本实用新型 两条支路 定子槽 星点 焊接 串联 三相绕组结构 引出线连接 定子绕组 集中处理 驱动电机 绕组端部 绕组结构 绕组外层 支路串联 制造工艺 轴向安装 导体数 引出线 减小 节距 内层 电机
【说明书】: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扁线电机定子绕组,定子包括8个极和等间距开设的48个矩形定子槽,每个矩形定子槽内的导体数为4层,总共有三相绕组结构,每相绕组结构共有两条支路且两条支路串联,每相绕组结构均包括插入侧和焊接侧,焊接侧设置电源引出线,插入侧节距均为6,每相绕组结构均为U型线,定子绕组内层引出串联引出线,绕组外层引出电源引出线和星点连接线;扁线电机定子绕组在外层集中处理同相两支路串联引出线连接、星点连接线连接和电源引出线连接;本实用新型简化了绕组结构,改善了绕组插入制造工艺性,实现了机械自动下线,缩短了绕组端部尺寸,降低了扁线电机的整体体积,减小了驱动电机的轴向安装空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用扁线电机,特别涉及一种扁线电机定子绕组。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车用驱动电机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性能的增加必然会导致驱动电机体积的增加,但是新能源汽车的轴向空间尺寸十分有限,导致驱动电机的性能和体积的矛盾日益突出。

同时,驱动电机根据定子线圈绕组方案可以分类为分布绕组驱动电机和集中绕组驱动电机。分布绕组驱动电机按照定子绕组的截面形状可以分为圆形线和扁铜线。采用扁铜线的电机称为扁线电机。与圆形线相比,扁铜线可以有效的提高驱动电机的槽满率,降低驱动电机的铜耗从而提高驱动电机的效率,同时可以降低电机定子绕组的端部高度,能够有效减小电机的安装空间。然而,现有技术中的扁线电机定子,当每槽导体数为4层时,1、2层构成一条支路,3、4层构成一条支路,两条支路串联连接,这样两条支路间在定子绕组插入侧出现过桥线,这样增大了下线的难度,无法采用机械自动下线。现有的扁线电机定子绕组,星点连接和电源引出线分布在定子绕组的插入侧,增加了异型线的数量,且这些异型线存在分布集中、结构布线复杂、量产制造工艺不好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扁线电机定子绕组,其目的在于解决目前扁线电机定子绕组量产制造工艺不好的问题,实现机械自动下线,简化绕组结构。这种定子绕组进一步缩短了绕组端部尺寸,降低了扁线电机的整体体积,减小了驱动电机的轴向安装空间。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扁线电机定子绕组,其特征在于,电机定子包括8个极和等间距开设的48个矩形定子槽,每个矩形定子槽内的导体数为4层,总共有三相绕组结构,即U相绕组结构,V相绕组结构和W相绕组结构,每相绕组结构共有两条支路且两条支路串联,每相绕组结构均包括插入侧和焊接侧,焊接侧设置电源引出线,插入侧节距均相等且节距为6,每相绕组结构均为U型线,扁线电机定子绕组内层引出串联引出线,扁线电机定子绕组外层引出电源引出线和星点连接线;扁线电机定子绕组在外层集中处理同相两支路串联引出线连接、星点连接线连接和电源引出线连接;

U相绕组结构从U相电源引出线开始,U相电源引出线和端子U2连接,U相绕组结构中的绕线从第一支路的端子U2进,从端子U1出,端子U1与端子X1通过第一转接线连接后进入U相绕组结构的第二支路然后从端子X2出线,端子X2出线至星点连接线;

V相绕组结构从V相电源引出线开始,V相电源引出线和端子V2连接,V相绕组结构中的绕线从第一支路的端子V2进,从端子V1出,端子V1与端子Y1通过第二转接线连接后进入V相绕组结构的第二支路然后从端子Y2出线,端子Y2出线至星点连接线;

W相绕组结构从W相电源引出线开始,W相电源引出线和端子W2连接,W相绕组结构中的绕线从第一支路的端子W2进,从端子W1出,端子W1与端子Z1通过第三转接线连接后进入V相绕组结构的第二支路然后从端子Z2出线,端子Z2出线至星点连接线;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19730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