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电动汽车提供基准电流的恒流源有效
申请号: | 201822203983.5 | 申请日: | 2018-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9731101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03 |
发明(设计)人: | 刘文庆;林茂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格至控智能动力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M7/04 | 分类号: | H02M7/04;B60R16/03 |
代理公司: | 31216 上海天协和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彦<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国 |
地址: | 201499 上海市奉贤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输出模块 本实用新型 电动汽车 基准电流 恒流源 电流输出模块 输出直流电 主输出模块 输出端 转换 交流 | ||
1.一种用于电动汽车提供基准电流的恒流源,包括第一输出模块(1),第一输出模块(1)通过输出端输出直流电,其特征是:还包括第二输出模块(2)、第三输出模块(3)、第四输出模块(4)、主输出模块(5)和电流输出模块(6),
第二输出模块(2)包括条形连接器(21)、第一电感(201)、第二电感(202)、第三电感(203)、第一电容(301)、第二电容(302)、第三电容(303)、第四电容(304)、第五电容(305)和第六电容(306),
条形连接器(21)的高电位输出端分别连接第一电感(201)的一端和第一电容(301)的一端,第一电感(20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二电容(302)的一端和第三电容(303)的一端,
条形连接器(21)的低电位输出端分别连接第二电感(202)的一端和第四电容(304)的一端,第二电感(20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五电容(305)的一端和第六电容(306)的一端,
条形连接器(21)的中电位输出端分别连接第一电容(301)的另一端、第四电容(304)的另一端和第三电感(203)的一端,第三电感(203)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二电容(302)的另一端、第三电容(303)的另一端、第五电容(305)的另一端和第六电容(306)的另一端,
第一电感(201)、第二电容(302)和第三电容(303)这三者的连接端作为第二输出模块(2)的正极输出端,第二电感(202)、第五电容(305)和第六电容(306)这三者的连接端作为第二输出模块(2)的负极输出端,第三电感(203)、第二电容(302)、第三电容(303)、第五电容(305)和第六电容(306)这五者的连接端作为第二输出模块(2)的接地端;
第三输出模块(3)包括主运算放大器(31)、第一电阻(401)、第二电阻(402)、第三电阻(403)、第四电阻(404)、第五电阻(405)、第六电阻(406)、第七电阻(407)和第八电阻(408),
第一输出模块(1)的正极输出端依次串联第一电阻(401)和第二电阻(402)后连接主运算放大器(31)的第一同相输入端,第三电阻(403)和第四电阻(404)这两者互相并联后的一端连接主运算放大器(31)的第一同相输入端另一端作为第三输出模块(3)的接地端,主运算放大器(31)的第一反相输入端依次串联第五电阻(405)和第六电阻(406)后作为第三输出模块(3)的接地端,第七电阻(407)和第八电阻(408)这两者互相并联后分别连接主运算放大器(31)的第一反相输入端和输出端,
第二输出模块(2)的正极输出端连接主运算放大器(31)的第二同相输入端,第二输出模块(2)的负极输出端连接主运算放大器(31)的第二反相输入端,主运算放大器(31)的输出端作为第三输出模块(3)的输出端;
第四输出模块(4)包括光电耦合器(41)、接触器(42)、第九电阻(409)、第十电阻(410)、第十一电阻(411)、第十二电阻(412)、第一三极管(501)和第一二极管(601),
光电耦合器(41)中采用发光二极管作为发光源、采用光敏三极管作为受光器,第三输出模块(3)的输出端串联了第九电阻(409)后连接光电耦合器(41)中发光二极管的正极,光电耦合器(41)中光敏三极管的发射极作为第四输出模块(4)的接地端,光电耦合器(41)中光敏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连接第十电阻(410)的一端和第十一电阻(411)的一端,第十电阻(410)的另一端连接第一三极管(501)的基极,第一三极管(501)的发射极连接第十二电阻(412)的一端,第十一电阻(411)的另一端和第十二电阻(412)的另一端连接后再连接第二输出模块(2)的正极输出端,第一三极管(501)的集电极分别连接接触器(42)线圈的一端和第一二极管(601)的负极,接触器(42)线圈的另一端和第一二极管(601)的正极连接后作为第四输出模块(4)的接地端,接触器(42)动合触点的两端作为第四输出模块(4)的输出端;
主输出模块(5)包括第一运算放大器(51)、第二运算放大器(52)、第三运算放大器(53)、第四运算放大器(54)、第五运算放大器(55)、第七电容(307)、第八电容(308)、第十三电阻(413)、第十四电阻(414)、第十五电阻(415)、第十六电阻(416)、第十七电阻(417)、第十八电阻(418)、第十九电阻(419)、第二十电阻(420)、第二十一电阻(421)、第二十二电阻(422)、第二十三电阻(423)、第二十四电阻(424)和第二三极管(502),
第一运算放大器(51)的第一同相输入端作为主输出模块(5)的高电位输入端,第一运算放大器(51)的第一反相输入端分别连接第十三电阻(413)的一端和第十四电阻(414)的一端,第十三电阻(413)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一运算放大器(51)的输出端和第十五电阻(415)的一端,第十五电阻(415)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第十六电阻(416)的一端和第二运算放大器(52)第一同相输入端,第十六电阻(416)的另一端作为主输出模块(5)的接地端,第十四电阻(414)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第十七电阻(417)的一端和第三运算放大器(53)的第一反相输入端,第十七电阻(417)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三运算放大器(53)的输出端和第十八电阻(418)的一端,第三运算放大器(53)的第一正相输入端作为主输出模块(5)的低电位输入端,第十八电阻(418)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二运算放大器(52)的第一反相输入端和第十九电阻(419)的一端,第十九电阻(419)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二运算放大器(52)的输出端和第二十电阻(420)的一端,第二十电阻(420)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第四运算放大器(54)的第一反相输入端、第七电容(307)的一端和第八电容(308)的一端,第四运算放大器(54)的输出端分别连接第七电容(307)的另一端、第八电容(308)的另一端和第二十一电阻(421)的一端,第二十一电阻(421)的另一端连接第五运算放大器(55)的第一同相输入端,第五运算放大器(55)的输出端串联了第二十二电阻(422)后连接第二三极管(502)的基极,第二三极管(502)的集电极连接第五运算放大器(55)的第二同相输入端,第二三极管(502)的发射极分别连接第二十三电阻(423)的一端和第二十四电阻(424)的一端,第二十三电阻(423)的另一端作为主输出模块(5)的接地端,第二十四电阻(24)的另一端连接第五运算放大器(55)的第一反相输入端并作为主输出模块(5)的输出端,第二输出模块(2)的正极输出端分别连接第一运算放大器(51)、第二运算放大器(52)、第三运算放大器(53)、第四运算放大器(54)和第五运算放大器(55)这五者的第二同相输入端,第二输出模块(2)的负极输出端分别连接第一运算放大器(51)、第二运算放大器(52)和第三运算放大器(53)这三者的第二反相输入端,第四运算放大器(54)和第五运算放大器(55)这两者的第二反相输入端都作为接地端;
电流输出模块(6)包括分流单元(61)、第二十六电阻(426)和第二十七电阻(427),
电流输出模块(6)共有两个电流输出端,分流单元(61)包括至少两个分流三极管(503)和至少两个分流电阻(428),各个分流三极管(503)的发射极互相连接,各个分流三极管(503)的集电极互相连接并作为电流输出模块(6)的一个电流输出端,各个分流电阻(428)的一端互相连接并作为电流输出模块(6)的输入端,各个分流电阻(428)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一个分流三极管(503)的基极,第二十六电阻(426)和第二十七电阻(427)互相并联,第二十六电阻(426)和第二十七电阻(427)的一个公共连接端作为电流输出模块(6)的低电位输出端和另一个电流输出端,第二十六电阻(426)和第二十七电阻(427)的另一个公共连接端连接各个分流三极管(503)的发射极公共连接端并作为电流输出模块(6)的高电位输出端,电流输出模块(6)的低电位输出端连接主输出模块(5)的低电位输入端,电流输出模块(6)的高电位输出端连接主输出模块(5)的高电位输入端,主输出模块(5)的输出端连接电流输出模块(6)的输入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电动汽车提供基准电流的恒流源,其特征是:第一输出模块(1)包括电源管理芯片(11)、第九电容(309)、第十电容(310)、第二十五电阻(425)和第二稳压管(602),
电源管理芯片(11)的直流输入端分别连接第二十五电阻(425)的一端、第二稳压管(602)的负极和第九电容(309)的一端,第二十五电阻(425)的另一端连接外部直流电源,第九电容(309)的另一端、第二稳压管(602)的正极和电源管理芯片(11)的接地端依次连接并作为电源管理芯片(11)的接地端,电源管理芯片(11)的输出端通过第十电容(310)连接电源管理芯片(11)的接地端并作为第一输出模块(1)的输出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格至控智能动力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未经格至控智能动力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203983.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