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大肠菌群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2213214.3 | 申请日: | 2018-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94122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20 |
发明(设计)人: | 曹中平;叶大林;许志;刘伟波;郭建平;沈志林;谢琼;张煜;张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浙江泰林生命科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M1/34 | 分类号: | C12M1/34;C12M1/00;C12R1/19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0 | 代理人: | 李静 |
地址: | 100094 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取水 检测袋 大肠菌群检测 检测 接头组件 公接头 导管 微生物检测技术 本实用新型 全封闭状态 大肠菌群 检测结果 介质混合 密封连接 密封性好 配合密封 单向阀 硅胶阀 接口处 袋中 水样 中和 污染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微生物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肠菌群检测装置,大肠菌群检测装置包括取水袋、取水袋接头组件和检测袋,取水袋接头组件包括导管,还包括分别设于导管两端的取水袋接头和Luer公接头,检测时,所述取水袋接头与取水袋接口处的硅胶阀配合密封连接,所述Luer公接头与检测袋上的检测袋单向阀密封连接,将水样在全封闭状态下从取水袋中转移至检测袋中和检测介质混合后培养进行大肠菌群的检测,操作简单,密封性好,避免了检测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污染,得到准确的检测结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微生物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肠菌群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在微重力环境下,大肠菌群的致病性增强,更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Chin JAerospace Med,June 2010,Vol.21,No.2,p144-147),因此及时对大肠菌群进行检测和防治非常重要。
2016年,NASA使用一种手持迷你测序仪通过标本的采集和培养,经历至少一星期的试验时间,对待测样品进行大肠菌群检测,然而这种方法操作复杂,耗时长。
大肠菌群常用的检测方法有酶底物法和多管发酵法,酶底物法检测原理是大肠菌群在显色培养基中生长产生酶,分解显色培养基中的色原底物释放出色原体使得培养基颜色发生变化,检测方法方便快捷,假阳性低,适用大量样品快速检测,常用的显色培养基有LECC培养基和商品化的MMO-MUG培养基,检测过程简单快速,检测结果准确;多管发酵法是根据大肠菌群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特征,使得培养基中酸碱指示剂发生颜色变化的检测方法;这些检测方法都能简单快速地检测大肠菌群,然而在微重力非洁净环境下,检测过程中样品收集、转移、培养,不可避免会发生开放式操作,导致污染,使得检测结果不准确,因此需要提供与环境相适应的装置,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大肠菌群。
现有技术针对微重力非洁净环境下的大肠菌群检测装置研究甚少,特别是防止检测过程污染、操作简单、结果准确的大肠菌群检测装置更是难以找到。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在微重力非洁净状态下大肠菌群检测操作复杂、易受污染而导致结果不准确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在微重力非洁净环境下将样品在全封闭状态下转移至检测袋中和培养基混合后培养的大肠菌群检测装置,该装置操作简单,能避免污染从而得到准确的检测结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大肠菌群检测装置,包括以下部件,
检测袋,所述检测袋包括检测袋体和设于检测袋体一端的Luer母接头,所述检测袋体内为适于存放检测介质的检测腔,所述Luer母接头上连接有允许样品流入检测袋的检测袋单向阀;
取水袋接头组件,包括导管,还包括分别设于导管两端的取水袋接头和Luer公接头;
取水袋,包括取水袋体和设于取水袋体上的取水袋接口,所述取水袋接口处密封固定有具有弹性的硅胶阀
所述大肠菌群检测装置装配时,所述取水袋接头与硅胶阀配合连接,所述Luer公接头与所述检测袋单向阀配合连接。
优选的,所述检测介质为显色干粉培养基,所述检测袋体的容积为100-500ml,所述检测介质的重量与所述检测袋体的容积比例为(2.3g~2.8g):100ml。
优选的,所述显色干粉培养基选自MMO-MUG干粉培养基、LECC干粉培养基和乳糖蛋白胨干粉培养基中的一种,在制备检测袋时预装于检测袋体的检测腔内。
优选的,所述检测袋还包括通过保护绳连接在所述Luer母接头上的Luer公帽塞,大肠菌群检测装置装配前,所述Luer公帽塞与所述检测袋单向阀连接,对所述检测袋进行密封保护。
优选的,所述取水袋接头和所述Luer公接头均通过过盈配合并辅以胶水加固的方式分别与导管两端的内径相连,过盈量≥0.6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浙江泰林生命科学有限公司,未经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浙江泰林生命科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21321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扩增管及扩增仪
- 下一篇:一种臭氧灭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