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自动安全排气的管壳式换热器排气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2227572.X | 申请日: | 2018-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9945078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14 |
发明(设计)人: | 刘金成;张长秋;兰英华;宋增瑞;刘慧琴;吴海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北正元氢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7/16 | 分类号: | F28D7/16;F28F27/00 |
代理公司: | 13100 石家庄新世纪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齐兰君 |
地址: | 061108 河北省沧州***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管壳式换热器 排气口 封头顶部 换热器壳 筒壁顶部 侧顶部 换热器 排气阀 置换 介质出口管路 本实用新型 安全排气 不凝气体 过程安全 换热设备 排气过程 排气装置 气体介质 气相出口 确保设备 人为因素 设备安全 生产过程 生产装置 稳定运行 侧出口 排出 排气 工作量 排放 员工 劳动 安全 保证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自动安全排气的管壳式换热器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换热器筒壁顶部或封头顶部设有排气口,排气口与换热器壳侧介质出口管路相接。在换热设备正常运行时,管壳式换热器液相侧顶部的不凝气体可通过换热器筒壁顶部或封头顶部开设的排气口即气相出口排出后,再经排气阀后经管路汇入换热器壳侧出口管路,而后被管路内的介质带走,这种液相侧顶部气体介质的排放过程安全可靠,减少了人工定期开启排气阀进行排气的工作量,降低了员工劳动负荷,避免了人为因素对排气过程以及整个生产过程的影响,更利于保证生产装置的稳定运行和管壳式换热器的设备安全,可确保设备进行工艺或安全置换时从本质上消除不能彻底置换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工产品生产中换热设备不凝气或有害气体自动排气装置,具体涉及管壳式换热器的排气装置。
背景技术
管壳式换热器是目前化工生产上应用最广的一种换热器。它主要由壳体、管板、换热管、封头、折流挡板或壳体和管束等组成。材质可以为普通碳钢、不锈钢等。在进行换热时,一种流体由管程一侧进入,在管内流动,从另一端的出口侧流出,这称之管程;另一种流体由壳体的接管进入,从壳体上的另一接管处流出,这称为壳程。在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和使用中,会在管程和壳程的最高点设置排气口,用于及时导出设备死角处积存的气体。这种排气口除了便于在设备制造及检维修时水压试验中保证介质充满外,液相排气口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方面确保换热器内不会由于局部气体的存在形成流动死区,影响换热器的有效利用;另一方面,避免气体介质的存在造成换热器局部的腐蚀加剧问题。再就是确保有害气体不能积存造成安全隐患。日常生产中,普遍采用的排放方式是由人工定期操作阀门进行排放。采用这种人工方式,人为因素对生产稳定的影响较大,有可能因为排放不及时,影响生产及换热设备的安全;也可能由于操作不当,在排放中高温、腐蚀等危险介质造成的工伤事故以及对环境造成污染或破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自动安全排气的管壳式换热器排气装置,以解决管壳式换热器设备死角区域有害气体积存由于人工排放不及时、不彻底而带来的安全隐患问题。
为实现本发明目的,这种可自动安全排气的管壳式换热器排气装置,它包括装设于管板上的列管或内件式管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筒壁顶部或封头顶部设有排气口,所述排气口经排气阀与换热器壳侧介质出口管路相接。
本发明取得的技术进步:在换热设备正常运行时,由于排气阀门常开,管壳式换热器顶部死角区域积存的影响传热性能的不凝气或有害气体可通过换热器筒壁顶部或封头顶部开设的排气口即气相出口排出后,再通经常开状态的排气阀后经管路汇入换热器壳侧出口管路,而后被管路内的介质带走,这种液相侧顶部气体介质的排放过程安全可靠,可确保设备进行工艺或安全置换时从本质上消除不能彻底置换的死角。其优点主要体现在:
①减少了人工定期开启排气阀进行排气的工作量,降低了员工劳动负荷;
②避免了人为因素对排气不及时、不彻底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更利于保证生产装置的稳定运行和列管式换热器的设备安全;
③避免了人工排放时可能出现的由于排放介质对员工造成的工伤事故及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卧式换热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立式换热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管程为管束式立式布置的换热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北正元氢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河北正元氢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22757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