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补偿高频增益的达林顿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822269263.9 | 申请日: | 2018-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9402482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17 |
发明(设计)人: | 高怀;田婷;丁杰;王锋;蔡士琦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英诺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3F3/19 | 分类号: | H03F3/19;H03G3/30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范晴 |
地址: | 215123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晶体管 集电极 时延网络 相位补偿功能 本实用新型 达林顿电路 高频增益 偏置网络 输出信号 接地 电容 集电极输出信号 输出信号相位 发射极连接 交流输入端 负载阻抗 基极连接 基极偏置 偏置电路 信号增益 依次串联 偏置端 串接 时延 网络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补偿高频增益的达林顿电路,包括晶体管Q1和Q2、偏置网络和偏置电路,所述晶体管Q1的基极连接基极偏置端DCbias,同时通过电容DCblock1连接交流输入端RFin;晶体管Q1的发射极连接晶体管Q2的基极,同时通过偏置网络接地;晶体管Q1的集电极与晶体管Q2的集电极共结,并通过RFC连接集电极偏置端VCC,通过依次串联的电容DCblock2和负载阻抗ZL接地;在晶体管Q1集电极上串接具有相位补偿功能的时延网络,使得Q1的输出信号经过所述时延网络后与晶体管Q2的集电极输出信号相位相同。本实用新型在晶体管Q1集电极上连接具有时延功能的网络,使得其具有相位补偿功能,使得Q1的输出信号经过该时延网络后可以与Q2的输出信号相位相同,以得到最大的信号增益。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三极管驱动电路,特别涉及一种补偿高频增益的达林顿电路。
背景技术
达林顿复合管结构具有高电流增益、高输入阻抗、大带宽等特点,常用于设计宽带放大器。以BJT/HBT晶体管为例,达林顿复合管结构如图1所示,由晶体管Q1和Q2组成,Q1采用射极跟随器连接方式,其发射极与Q2的基极相连。
在低频时,Q1的集电极电流ic1=(1+β1)ib1;Q2的集电极电流ic2=(1+β2)ib2,其中ib2=β1ib1;达林顿电路的输出电流iout=-ic1-ic2=-(1+β1)ib1-(1+β2)β1ib1=-(β1+β2+β1β2)ib1。
随着频率的升高,晶体管的寄生电容对电路的影响不能忽略。为方便分析,假设晶体管Q1和Q2的性能参数一样,并且基极到发射极的信号时延为θe,基极到集电极的信号时延为θc。则ic1=(1+β1)ib1e-jθc,ic2=(1+β2)ib2e-jθc,其中ib2=β1ib1e-jθe。可以看出,ic1和ic2存在相位差异e-jθe,在输出端并不能实现最大的信号增益。
传统达林顿电路结构如图2所示,电路由晶体管Q1和发射极电阻R1、晶体管Q2和偏置电路组成,ZL为负载阻抗,电容DCblock1和DCblock2起到隔直流的作用,电感RFC起到隔交流的作用,RFin为交流输入端,基极偏置由DCbias提供,集电极偏置为VCC。其交流等效电路如图3所示,其中Cb'e为基极-发射极电容,rb'e为基极-发射极电阻,gm为跨导。
具体分析时,电路满足如下假设:
1、电路处于线性系统中,符合叠加原理;
2、Q1和Q2的偏置状态相同、本征参数相同,即gm1=gm2=gm,rb'e1=rb'e2=rb'e,Cb'e1=Cb'e2=Cb'e;
3、晶体管的本征交流等效模型仅考虑输入电容Cb'e,忽略基极体电阻rb'b和集电极-基极电容Cb'c。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英诺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苏州英诺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26926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偏置放大电路
- 下一篇:一种扩大内腔的谐振器安装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