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宽带网络用户识别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2271445.X | 申请日: | 2018-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9199145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2 |
发明(设计)人: | 张健;乔金鹏;覃振科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共建恒业通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K17/00 | 分类号: | G06K1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0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二维扫描 白光 模组 指纹识别模块 用户识别装置 宽带网络 本实用新型 无线通信模块 高清摄像头 对称设置 合法终端 控制芯片 嵌入设置 使用不便 蓄电池组 依次设置 传统的 正中心 被盗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宽带网络用户识别装置,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正面上从左到右依次设置有指纹识别模块、白光二维扫描模组和RFID识别模块,所述指纹识别模块、白光二维扫描模组和RFID识别模块均嵌入设置在外壳上,所述白光二维扫描模组设置在外壳的正面正中心处,所述指纹识别模块和RFID识别模块对称设置在白光二维扫描模组的两侧,所述外壳的内部分别设置有控制芯片、GPS定位模块、无线通信模块和蓄电池组。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指纹识别模块、白光二维扫描模组、RFID识别模块、高清摄像头和GPS定位模块,解决了传统的宽带网络用户识别装置识别方法单一,使用不便,识别信息过于简单造成合法终端易被盗用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宽带识别技术领域,具体为宽带网络用户识别装置。
背景技术
网络在飞速发展的同时,网络的安全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如果发生网络盗用会对用户甚至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所以网络终端的设备识别问题尤为重要,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智能终端的身份识别的方法不是非常的安全可靠,传统网络中,只有用户名口令、SIM卡等针对用户的识别方法,没有终端的身份标识方法,在终端被盗窃或者终端被非法入侵时,攻击者盗用合法用户的身份信息,由于身份标识的信息太少而且过于简单,所以在身份识别的环节,危害是难以防范的,故本实用新型设计宽带网络用户识别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经检索,中国专利授权号CN107666404A,授权公告2018.02.06公开了一种宽带网络用户识别方法和装置,涉及大数据领域,其中,本发明的宽带网络用户识别方法包括:提取宽带网络深度包检测技术DPI数据中的关键词信息,包括社交网站账号信息和/或域名信息;根据移动用户识别信息匹配关键词信息,确定宽带网络DPI数据的源用户,其中,移动用户识别信息包括用户标识和用户信息,用户信息包括用户的社交网站账号信息、用户常用的域名信息。
该专利中的宽带网络用户识别装置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该宽带网络用户识别装置识别方法单一,使用不便,且识别方式过于简单,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宽带网络用户识别装置,解决了传统的宽带网络用户识别装置识别方法单一,使用不便,识别信息过于简单造成合法终端易被盗用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宽带网络用户识别装置,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正面上从左到右依次设置有指纹识别模块、白光二维扫描模组和RFID识别模块,所述指纹识别模块、白光二维扫描模组和RFID识别模块均嵌入设置在外壳上,所述白光二维扫描模组设置在外壳的正面正中心处,所述指纹识别模块和RFID识别模块对称设置在白光二维扫描模组的两侧,所述外壳的背侧面上分别设置有天线和网线接口,所述外壳的内部分别设置有控制芯片、GPS定位模块、无线通信模块和蓄电池组,所述控制芯片设置在外壳的内部正中心处,所述GPS定位模块和无线通信模块对称设置在控制芯片的两侧,所述蓄电池组设置在GPS定位模块的下方。
优选的,所述外壳的正面边缘处设置有美观灯,所述美观灯设置有若干个,若干个所述美观灯均匀设置在外壳的正面四周,且所述白光二维扫描模组正上方的美观灯内设置有高清摄像头。
优选的,所述天线设置有两个,所述网线接口设置有五个,五个所述网线接口等间距设置在外壳背侧面的中部,两个所述天线对称设置在网线接口的两侧。
优选的,所述外壳的背侧面端部亦设置有电源线。
优选的,所述指纹识别模块的输出端、白光二维扫描模组的输出端、RFID识别模块的输出端、高清摄像头的输出端和GPS定位模块的输出端均与控制芯片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控制芯片通过无线通信模块与远程监控中心网络连接,所述远程监控中心处分别设置有显示屏和声光报警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共建恒业通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北京共建恒业通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27144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双频RFID技术的载体管理系统
- 下一篇:无接触织物清点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