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精整面板和包括精整面板的精整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80001290.8 | 申请日: | 2018-05-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9188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7 |
发明(设计)人: | 辛正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JOEUN-DECO |
主分类号: | E04F13/08 | 分类号: | E04F13/08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赛嘉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04 | 代理人: | 王达佐;王艳春 |
地址: | 韩国全***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面板 包括 整装 | ||
本发明涉及精整板和包括该精整板的精整装置,更具体地,涉及具有隔热结构和下述一种结构的精整面板以及包括该精整面板的精整装置,其中,隔热结构应用于形成精整面板的支承框架,从而防止冷凝和热传递;以及在所述的一种结构中,支承肋朝向在彼此相邻的精整面板之间所形成的填充空间部突出,从而在用于将填充材料注入到填充空间部中的注入装置与支承肋接触的状态下方便、快速并精确地将填充材料注入到填充空间部中,并且通过允许填充材料和支承肋在填充材料硬化时彼此接触并联接,来增加精整面板之间的联接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精整面板和包括精整面板的精整装置,更具体地,涉及具有隔热结构和下述一种结构的精整面板以及包括该精整面板的精整装置,其中,隔热结构应用于形成精整面板的支承框架以防止冷凝和热传递,以及在所述的一种结构中,支承肋朝向在彼此相邻的精整面板之间形成的填充空间部突出,以在用于将填充材料注入到填充空间部中的注入装置与支承肋接触的状态下方便、快速并精确地将填充材料注入到填充空间部中,并且通过允许填充材料和支承肋在填充材料硬化时彼此接触并联接,来增加精整面板之间的联接力。
背景技术
通常,加工成矩形平面形状的天然石材,例如大理石、花岗岩等,被广泛用作建造建筑物的内墙和外墙的精整材料。
天然石材通过以独立结构在横向方向和纵向方向上连续地附接而使建筑物显得奢华。
在这种情况下,构造天然石材料的方法包括湿法和干法。在干法中,多个固定装置以规则的距离安装在墙壁上,并且多个天然石材固定到固定装置上以安装在墙壁上。
在这种情况下,固定装置的一侧通过固定构件固定到墙壁,并且固定装置的另一侧通过固定构件固定到天然石材的后表面、固定到穿过天然石材的固定构件、或者配置成固定天然石材的上端和下端。这样,将天然石材安装在墙壁上,以便使建筑物显得漂亮。
然而,由于加工成具有预定厚度的天然石材(例如大理石、花岗岩等)很重,使固定装置的数量增加,因此工作时间和成本增加。特别是天然石材使建筑物显得漂亮,但不提供有效的隔热。
为了解决该问题,在第10-2015-0076819号韩国公开专利公报中披露了用于干法和湿法的固定型隔热精整面板以及使用该精整面板精整墙壁的方法。
在用于干法和湿法的固定型隔热精整面板以及使用该精整面板精整墙壁的方法中,精整面板包括具有紧固孔的固定板,紧固孔联接到形成在前面的板的四个边缘处的弯曲侧板的端部,并且使用该精整面板精整墙壁的方法如下。联接到精整面板的固定单元的壁联接部螺纹联接到墙壁或固定杆。精整面板之间的间隙填充有间隙隔热材料。间隙隔热材料的表面由堵缝材料堵缝。
然而,如上所述,由于传统的精整面板和墙壁精整装置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精整面板固定到固定杆,而固定杆通过零件固定到墙壁,因此可以增加用于精整面板的精整力,但是精整面板可能会损坏。传统的精整面板和墙壁精整装置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在精整面板之间的间隙填充有间隙隔热材料并且将堵缝材料插入到间隙隔热材料的表面中,由于精整面板的收缩或膨胀或堵缝材料的收缩或膨胀,精整面板之间产生间隙,因此存在这样的问题,水或湿气可以被引入到精整面板之间的间隙中,并且堵缝材料可以与精整面板的间隙分离。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精整面板以及包括该精整面板的精整装置,所述精整面板具有形成在精整面板的安装框架和联接框架之间的隔热框架,以有效地阻挡从联接框架传递到安装框架或从安装框架传递到联接框架的热量,以便防止由室内外温差引起的冷凝。
另外,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精整面板,所述精整面板具有形成在精整面板的安装框架与联接框架之间的填充空间部,使得用于密封和联接精整面板的填充材料(例如,硅树脂)注入到该填充空间部中或者使得密封材料(例如,填料等)安装在该填充空间部中,以阻挡和防止精整面板之间的水渗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JOEUN-DECO,未经株式会社JOEUN-DECO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0129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