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80001538.0 | 申请日: | 2018-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1768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1 |
发明(设计)人: | 赵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4/40 | 分类号: | H04W4/40;H04W4/44;H04W4/46;H04W4/021;H04W4/06;H04W76/1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高永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8 | 代理人: | 张耀光 |
地址: | 100085 北京市海淀区清河***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通信 数据传输 方法 装置 设备 系统 | ||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系统,属于通信领域。所述方法包括:第一车联网设备确定用户数据包的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并生成用户数据包对应的MAC PDU,MAC PDU携带有目标接收地理位置;第一车联网设备将MAC PDU进行编码和调制,得到物理层数据,并将物理层数据在目标时频资源上进行发送。第二车联网设备通过对比MAC PDU携带的目标接收地理位置,判断是否接收用户数据包,不需要预先建立组播组并确定组播地址,减少了通信的延时,从而提高了通信效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通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了支持车联网(Vehicle to Everything,V2X)应用,人们对V2X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基于3G/4G/5G等蜂窝网通信技术演进形成的蜂窝车联网技术(Cellular based V2X,C-V2X),适用于车载设备和位于车辆地理位置周边的用户设备之间的通信。
在两个车联网设备的组播收发场景中,发送设备在物理层发送数据包和控制信息,控制信息是优先物理层数据发送或同时发送的,控制信息包括用于接收物理层数据的相关信息。接收设备通过盲检测监听控制信息,并接收控制信息对应的物理层数据。对于发送设备发送的数据包,该数据包的媒质接入控制包数据单元(Media Access ControlPacket Date Unit,MAC PDU)包括有源MAC地址和目标MAC地址。接收设备在接收到数据包后,对该数据包的MAC层中的目标MAC地址,根据该目标MAC地址是否为自身对应的组播地址来判断该数据包是否是传输给本设备的数据。
上述方法需要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预先建立组播组并确定组播地址,才能实现组播通信,而建立组播组的过程会增加通信延时,不利于实现车联网通信场景的低时延要求。
发明内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系统,可以解决车联网设备直连通信时,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需要预先建立组播组并确定组播地址,才能实现组播通信,而建立组播组的过程会增加通信延时的问题。技术方案如下: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直连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方法包括:
第一车联网设备确定用户数据包的目标接收地理位置;
第一车联网设备生成用户数据包对应的MAC PDU,MAC PDU携带有目标接收地理位置;
第一车联网设备将MAC PDU进行编码和调制,得到物理层数据;
第一车联网设备将物理层数据在目标时频资源上进行发送。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目标接收地理位置采用子区域标识来表示;或者,目标接收地理位置采用子区域标识和覆盖半径来表示。
可选的,子区域标识用于指示对地球表面划分得到的第一子区域,第一子区域是采用网格划分方式或六边形划分方式得到的;和/或,子区域标识用于指示对道路进行划分得到的第二子区域,第二子区域是采用道路区段划分得到的和/或车道划分方式得到的;和/或,子区域标识用于指示对行政区域进行划分得到的第三子区域,第三子区域是采用国家划分方式或城市划分方式或最小行政管辖区域划分方式得到的。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存在至少两个子区域对应的子区域标识是相同的,且具有相同子区域标识的至少两个子区域之间的距离大于阈值。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目标接收地理位置位于MAC PDU的目标地址信息域;或,目标接收地理位置位于MAC PDU的新增信息域中。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MAC PDU还携带有源发送地理位置。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源发送地理位置采用子区域标识来表示,该方法还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0153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