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烯烃微多孔膜有效
申请号: | 201880005177.7 | 申请日: | 2018-03-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8818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5 |
发明(设计)人: | 西村直哉;金田敏彦;陈燕仔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丽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8J9/28 | 分类号: | C08J9/28;C08J5/18;C08L23/06;H01M50/417;H01M50/449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褚瑶杨;庞东成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烯烃 多孔 | ||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在作为隔膜安装到二次电池中时的自放电特性优异的聚烯烃微多孔膜。本发明提供依据JIS K 7136测定的雾度值为90%以下、穿刺强度为1.96N以上的聚烯烃微多孔膜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聚烯烃微多孔膜。
背景技术
微多孔膜用于过滤膜、透析膜等过滤器、电池用隔膜或电解电容器用的隔膜等各种领域。这些之中,以聚烯烃作为树脂材料的微多孔膜耐化学品性、绝缘性、机械强度等优异且具有闭孔特性,因此近年来广泛用作二次电池用隔膜。
二次电池、例如锂离子二次电池由于能量密度高,因此广泛用作个人计算机、移动电话等中使用的电池。另外,二次电池也作为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的电动机驱动用电源而受到期待。
近年来,由于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的进一步高密度化,要求作为隔膜使用的微多孔膜的薄膜化。但是,由于隔膜的薄膜化,有时隔膜的膜强度降低,并且电池的自放电增大,期待提高膜强度和提高自放电特性。
自放电是指下述现象:在放置的状态下,在电池内隔着隔膜发生与放电相同的化学反应,电池电压、容量降低。据认为自放电是由于在电池内产生有电极的毛刺等微小异物的情况下,该异物将隔膜压缩变形,电极间距离变短;或者由于伴随长期使用产生的枝晶而导致隔着隔膜产生漏电流。隔膜越薄,电极间距离会变得越短,因此自放电特性倾向于越劣化。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聚烯烃微多孔膜,其是将聚烯烃树脂和成膜用溶剂混合而形成聚烯烃微多孔膜的方法,其中,通过使萃取出成膜用溶剂后的拉伸工序中的拉伸速度为特定范围,抑制了在制成锂离子二次电池用隔膜时的自放电。
另一方面,公开了几种利用聚烯烃微多孔膜的光学特性来评价聚烯烃微多孔膜的方法。例如,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利用使用波长400nm的紫外光测定的雾度值来进行聚烯烃微多孔膜中的聚丙烯的分散性的评价。另外,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利用总光线透射率来评价聚烯烃微多孔膜的透射性、机械强度。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62851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2006/137535号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3-25302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自放电得到抑制的聚烯烃微多孔膜,但实施例中所公开的聚烯烃微多孔膜的膜厚为20μm以上,在薄膜化的情况下,要求进一步提高自放电特性。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2和3中,没有任何与自放电特性相关的记载。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基于着眼于聚烯烃微多孔膜的雾度值与将聚烯烃微多孔膜作为隔膜插入而成的二次电池的自放电特性的相关性的新构思,提供在薄膜化时也具有高强度且自放电特性优异的聚烯烃微多孔膜。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第1方式的聚烯烃微多孔膜中,依据JIS K 7136测定的雾度值为90%以下、穿刺强度为1.96N以上。
另外,上述聚烯烃微多孔膜的透气度可以为50秒/100cm3以上300秒/100cm3以下。另外,上述聚烯烃微多孔膜可以含有50重量%以上的高密度聚乙烯。另外,上述聚烯烃微多孔膜的重均分子量可以为80万以上。另外,上述聚烯烃微多孔膜的膜厚可以为1μm以上20μm以下。
发明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丽株式会社,未经东丽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0517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