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远侧转矩部件、递送系统及其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80005338.2 | 申请日: | 2018-0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2131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09 |
发明(设计)人: | S·亚贝弗伊尔;N·巴哈尔;E·A·加西亚;S·L·拉什 | 申请(专利权)人: | 波顿医疗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F2/966 | 分类号: | A61F2/966;A61F2/07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苏娟 |
地址: | 美国佛***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转矩 部件 递送 系统 及其 使用方法 | ||
一种用于植入支架移植物假体的递送系统和方法,其包括并采用位于支架移植物假体的远侧端部处的转矩部件,由此支架移植物随后以受约束或部分受约束构型推进到手术部位,转矩施加到转矩部件,并且随后施加到支架移植物,以便围绕支架移植物的纵向轴线旋转对准支架移植物,随后以正确旋转对准的方式部署支架移植物,并且递送装置随后从部署的支架移植物和受体缩回。转矩部件包括推杆和至少两个臂。
本申请要求2017年10月31日提交的美国临时申请No.60/579,482的权益。所述申请的完整教导通过引用合并与此。
背景技术
包括主动脉瘤的动脉病变可通过开放性外科重建进行治疗,或者替代地,通过作为开放手术修复的微创替代方式的血管内修复进行治疗。但是,优化血管内修复的成功结果需要评估患者的解剖结构,并且在动脉的情况下,或者更具体为在主动脉瘤的情况下,跨越主动脉瘤的近侧端部和远侧端部的适当支架通过将支架移植物锚固在动脉内来确保基本上完全避开主动脉瘤囊,以使内漏最小化。内漏和主动脉瘤部分的术后增大通常需要另外修复,以密封主动脉瘤囊的任何扩张,并且通常必须在没有显著损害流过手术部位到周围脏器以及相关结构的血液。
因此,需要一种新颖和改进的血管内修复装置和方法来治疗诸如主动脉瘤的动脉病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转矩部件的递送系统和使用该递送系统治疗和修复主动脉血管损伤的方法,诸如在具有将血液供应到重要脏器和组织的动脉分支的主动脉区域内与主动脉瘤相关的血管损伤,诸如胸主动脉瘤、腹主动脉瘤、胸腹主动脉瘤、并列主动脉瘤、短颈腹主动脉瘤等,该递送系统采用具有开窗的血管内动脉修复(FEVAR)。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用于植入支架移植物的递送系统包括纵向主体、导丝导管、径向约束件和转矩部件。纵向主体限定纵向轴线并包括近侧手柄和远侧手柄。导丝导管包括近侧端部和远侧端部,并从纵向主体的远侧手柄延伸。径向约束件位于支架移植物处,围绕导丝导管延伸。转矩部件包括推杆和至少两个臂。推杆围绕导丝导管从近侧手柄向远侧延伸。臂围绕轮毂径向布置并从轮毂向远侧延伸,其中每个臂能够从收缩状态运动到扩张状态,并且由此转矩部件呈现径向扩张,并且由此通过近侧手柄围绕纵向轴线的旋转将转矩力施加到转矩部件造成支架移植物围绕纵向轴线旋转。
在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中,用于植入支架移植物的递送系统包括近侧手柄和从近侧手柄延伸的导丝导管,并具有位于近侧手柄处的近侧端部和远侧端部。鼻锥固定在导丝导管的远侧端部处。径向约束支架移植物的径向约束件围绕导丝导管延伸,其中径向约束件的释放允许支架移植物径向扩张,由此至少部分部署支架移植物。转矩部件围绕导丝导管延伸,转矩部件包括围绕导丝导管从近侧手柄向远侧延伸的推杆和围绕推杆径向布置并从推杆向远侧延伸的至少两个臂,每个臂能够从收缩状态运动到扩张状态,由此转矩部件呈现径向扩张,其中通过近侧手柄围绕纵向轴线的旋转将转矩力施加到转矩部件造成支架移植物围绕纵向轴线旋转。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本发明是将支架移植物植入受体的动脉瘤部位的方法。在此实施方式中,支架移植物被引导到受体的动脉瘤部位,同时支架移植物通过径向约束件保持在收缩位置,并且围绕从递送装置的纵向主体的远侧手柄向远侧延伸并位于支架移植物内的导丝导管周向延伸。支架移植物具有近侧端部和远侧端部,其中支架移植物的远侧端部相对于转矩部件旋转固定,转矩部件包括推杆和围绕推杆径向延伸并从推杆向远侧延伸的至少两个臂,并且推杆围绕导丝导管从纵向主体的近侧手柄向远侧延伸。近侧手柄被旋转,由此旋转推杆,并且在主动脉瘤部位内旋转地对准支架移植物。径向约束部件被缩回,由此释放主动脉瘤部位处的支架移植物。导丝导管接着与转矩部件一起从受体缩回,由此将支架移植物植入受体的主动脉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波顿医疗公司,未经波顿医疗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0533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