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强度钢板有效
申请号: | 201880005725.6 | 申请日: | 2018-0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6812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26 |
发明(设计)人: | 中野克哉;铃木裕也;虻川玄纪;林邦夫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制铁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22C38/00 | 分类号: | C22C38/00;C22C38/60;C23C2/06;C21D9/46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白丽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强度 钢板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强度钢板,其特征在于,其是包含板厚中心部和配置于该板厚中心部的单侧或两侧的表层软化部的抗拉强度为800MPa以上的高强度钢板,其中,各表层软化部具有超过10μm且为板厚的30%以下的厚度,上述表层软化部的平均维氏硬度为板厚1/2位置的平均维氏硬度的0.60倍以下,上述表层软化部的纳米硬度的标准偏差为0.8以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强度钢板、更详细而言涉及抗拉强度为800MPa以上、优选为1100MPa以上的高强度钢板。
背景技术
近年来,从提高与环境保护相关联的燃料费的观点出发,强烈要求汽车用钢板的高强度化。一般,就超高强度冷轧钢板而言,无法应用拉深成型或鼓凸成型等在软钢板中被应用的成型方法,作为成型方法,弯曲成型成为主体。因此,在使用超高强度冷轧钢板作为汽车的结构部件的情况下,良好的弯曲性成为重要的选定基准。
可是,在钢板的弯曲加工中,由于在弯曲外周表层部的圆周方向上受到大的拉伸应力,另一方面,在弯曲内周表层部受到大的压缩应力,因此表层部的状态对于超高强度冷轧钢板的弯曲性产生较大影响。于是,已知通过在表层具有软质层,从而缓和在弯曲加工时在钢板表面产生的拉伸应力、压缩应力来改善弯曲性。关于这样的在表层具有软质层的高强度钢板,在专利文献1~3中公开了以下那样的钢板及它们的制造方法。
首先,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高强度镀覆钢板及其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从钢板与镀层的界面朝向钢板侧依次具有含有Si和/或Mn的氧化物的内部氧化层、包含上述内部氧化层的软质层、和由以马氏体和贝氏体作为主体的组织构成的硬质层,满足上述软质层的平均深度T为20μm以上及上述内部氧化层的平均深度t为4μm以上且低于上述T。
接着,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一种高强度热浸镀锌钢板及其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距离钢板表面为100μm位置的维氏硬度减去距离钢板表面的深度为20μm位置的维氏硬度而得到的值(ΔHv)为30以上。
接着,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一种高强度热浸镀锌钢板及其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距离表层在板厚方向上为5μm位置的维氏硬度为板厚方向的1/2位置的硬度的80%以下,距离表层在板厚方向上为15μm位置的硬度为板厚方向的1/2位置的维氏硬度的90%以上。
但是,在专利文献1~3中的任一者中,对于软质层的硬度的不均都没有进行充分的研究。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虽然记载了软质层具有内部氧化层,但推定在这种情况下,在软质层内在氧化物与除其以外的组织之间硬度产生不均。若软质层的硬度存在不均,则在具有这样的软质层的钢板中有时无法达成充分的弯曲性。另外,在专利文献1~3中的任一者中,对于控制表层的软质层与内部的硬质层之间的过渡带中的硬度的倾斜也没有言及。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3433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5-117403号公报
专利文献3:国际公开第2016/013145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有利地解决上述的现有技术所具有的问题,提供适宜作为汽车部件用原材料的具有弯曲加工性的高强度钢板。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者们为了解决与超高强度钢板的弯曲性相关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本发明者们参考以往的见识,制造在表层具有软质层的钢板,对弯曲性进行了调查。在表层具有软质层的钢板均见到了弯曲性的改善。此时,获知进一步降低软质层的平均硬度和进一步增厚软质层厚度大概是弯曲改善的方向。但是,本发明者们继续进行了更详细的调查,结果注意到:在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进行表层的软质化的情况下,仅仅调整表层的软质层的平均硬度或软质层的厚度时,钢板的弯曲性没有被充分改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制铁株式会社,未经日本制铁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0572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相不锈钢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热轧钢板及其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