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钢板桩的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80007578.6 | 申请日: | 2018-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9176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2 |
发明(设计)人: | 桥本量;山下浩;三浦洋介;河合雅典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制铁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21B1/082 | 分类号: | B21B1/082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张会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钢板 制造 方法 | ||
在钢板桩的制造中,在粗轧工序的弯曲轧制阶段抑制被轧制件的咬入端部的形状不良,实现成品率的提高、切料的减少这样的生产率的提高。一种对矩形截面的坯料进行压下而制造钢板桩的制造方法,其中,该制造方法具有粗轧工序、中间轧制工序以及精轧工序,在进行所述粗轧工序的轧机中,设有进行延长所述坯料的厚度中心线长度并将该坯料从矩形截面形状轧制造形为大致钢板桩截面形状的弯曲轧制的孔型,在所述弯曲轧制中,进行针对坯料的咬入端部的预定区间的压下量比针对除了该预定区间之外的部位的压下量小这样的轧制。
技术领域
(关联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申请基于在2017年1月27日向日本提出申请的日本特愿2017-012994号主张优先权,将其内容引用于此。
本发明涉及例如帽型钢板桩、U型钢板桩等钢板桩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帽形形状、U形形状这样的在两端具有接合部的钢板桩的制造利用孔型轧制法进行。作为该孔型轧制法的通常的工序,已知,对首先在加热炉中加热至预定的温度的坯料依次利用具备孔型的粗轧机、中间轧机以及精轧机进行轧制。
根据上述的通常的孔型轧制法,作为现状,关于在国内制造的钢板桩制品,能够利用矩形截面的坯料制造。具体而言,例如每1m壁宽的截面惯性矩为1.0(104cm4/m)且被称为10H制品的帽型钢板桩制品、每1m壁宽的截面惯性矩为2.5(104cm4/m)且被称为25H制品的帽型钢板桩制品利用以往已知的通常的孔型轧制法制造。
在利用矩形截面的坯料制造钢板桩的情况下,已知在其轧制工序中被轧制件产生各种形状不良,并设计了其解决对策。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技术:为了抑制在轧制造形时在被轧制件的端部凸缘产生飞边形状,对咬入端部施加强压下。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如下技术:在型钢的制造中,在粗轧前在被轧制件形成顶端部,从而抑制切料的产生。另外,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如下技术:为了实现切料的减少,对被轧制件的端部赋予预成形部形状。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55-5090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01-17830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6-192490号公报
发明内容
从截面性能的观点来看,钢板桩采用凸缘部的厚度比腹板部的厚度薄的形状。在使用孔型轧制法并利用矩形截面的坯料制造钢板桩的情况下,采用如下方法:在矩形截面坯料的阶段,腹板部的厚度与凸缘部的厚度相等,在形成腹板部与凸缘部的分界的弯曲轧制阶段,通过使凸缘部发生剪切变形,从而使腹板部与凸缘部的厚度比接近制品的厚度比。在进行上述弯曲轧制时,被轧制件中央部(稳定部)未变形,因此在被轧制件的咬入端部处难以引起剪切变形,臂部的金属落入凸缘部,导致凸缘部的厚度变厚。对于厚度变厚的凸缘部而言,轧制后期的延伸增大而有可能导致非稳定部的生长。
另外,凸缘部的厚度在咬入端部变厚,在被轧制件的长度方向上腹板部与凸缘部的厚度比不同,因此在长度方向上爪部的形状产生偏差,有可能导致成品率的降低、切料的扩大。
并且,在使用较大的板坯宽度的矩形截面坯料的情况下,通常在上述弯曲轧制之前进行轧边,但随着由该轧边导致的鼓胀变形,存在弯曲轧制阶段中的凸缘部的厚度增大变得更显著的可能。
另外,上述鼓胀变形是指,如图18所示,在轧边中,在作为矩形截面坯料的被轧制件的宽度方向端部产生的鼓起变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制铁株式会社,未经日本制铁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0757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振动马达和振动马达的制造方法
- 下一篇:铸轧设备和通过这种设备处理工件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