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生物可吸收支架有效
申请号: | 201880009013.1 | 申请日: | 2018-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3430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6 |
发明(设计)人: | 清水一郎;和田晃;佐佐木诚 | 申请(专利权)人: | 学校法人加计学园冈山理科大学;株式会社日本医疗机器技研 |
主分类号: | A61F2/915 | 分类号: | A61F2/915;A61L31/00;A61L31/12;A61P4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张晶;谢顺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物 吸收 支架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充分的强度、坚固性优异,且同时具有高柔软性、扩张性优异的生物可吸收支架。所述生物可吸收支架的特征在于,以包围支架的中心轴的方式依次配置有多个第一管状部件与第二管状部件,所述第一管状部件由具备大致直线部与大致圆弧部、具有沿轴方向朝一端部开口的大致U字形状的多个单元连接而成,所述第二管状部件与该第一管状部件为相同形状、且具有朝与第一单元相对的方向开口的大致U字形状,对于相邻管状部件的多个相对的单元,其中一部分单元彼此的大致直线部上连接有连接构件,同时,以使扩张支架时的最大主应力(σmax)小于单元构成材料的拉伸强度(S)的方式,选择单元圆弧顶部的宽度(wT)与单元大致直线部的宽度(wS)的比、单元高度(h)与单元宽度(w)的比。
相关申请
本申请要求2017年2月1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日本特愿2017-017130的优先权,通过参考引用其整体内容并将其作为本申请的一部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物可吸收支架,其用于改善血管等生物体管腔内的狭窄,该生物可吸收支架在生物体内渐渐消失,特别是具有充分的强度、坚固性优异、且同时具有弯曲柔软性。
背景技术
近年来,支架治疗法迅速地得到普及,该支架治疗法通过球囊导管对因动脉硬化的进展而狭窄的动脉患部进行机械扩张,在其内腔中留置金属制支架,谋求血流的恢复。该治疗法中使用的支架需要满足以下三个必要条件。第一,将闭合状态的支架载置于安装在球囊导管的远端部位的球囊上,沿着预先插入在动脉内的导丝通过患者弯曲的动脉,运送至病变部或狭窄部。因此,为了从纤细弯曲的动脉中通过,支架必须柔软。第二,扩张的支架为了支撑动脉壁、将狭窄部维持在开放状态,必须具有充分的强度,且同时必须具有耐受由心脏搏动造成的反复弯曲负载的坚固性。进一步,第三,插入至病变部或狭窄部的支架在完成规定的功能后,能够被去除(最好被生物体吸收)。另外,支架具有公称直径,将支架设计成扩张至接近公称直径时可最大限度发挥性能。
作为以往已知的支架的结构,已知有专利文献1的图1中记载的结构。在专利文献1、图1所示的支架(不锈钢、Ti-Ni合金、Cu-Al-Mn合金等非生物可吸收金属制的支架)中,沿圆周方向连接有多个单元6,以包围支架1的中心轴的方式排列多个该单元6从而构成环状部件4,使用大致S字状的连接部5分别连接相邻的环状部件4的相对的各单元6(全环型)。
此外,作为其他支架结构,已知有专利文献2的图1中记载的结构。该支架(不锈钢、Ni-Ti合金、Cu-Al-Mn合金等非生物可吸收金属制的支架)以包围支架的中心轴C1的方式交替配置第一管状部件3与第二管状部件3’,所述第一管状部件3由沿圆周方向连接多个第一单元2而成的第一单元组形成,所述第二管状部件3’由沿圆周方向连接多个第二单元2’而成的第二单元组形成,所述相邻的第一及第二环状部件3、3’的相对的单元中的一部分通过连接部4连接,该第一单元2与该第二单元2’的形状以该连接部4为中心,沿支架的轴方向对称,所述连接部4的单元比非连接部的单元略长(部分环型)。
进一步,作为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支架的改良支架,已知有专利文献3所示的结构的支架(钴铬合金、不锈钢等非生物可吸收金属制的支架)。该支架通过对专利文献2的支架中的连接部结构的扩张性的难点、单元的连接部的结构进行改良,从而使扩张性优异,且同时提高了弯曲耐久性。
此外,已知有专利文献4的图1中记载的结构。该不锈钢-支架(非生物可吸收金属制的支架)中,以包围支架的中心轴的方式依次配置有多个第一管状部件与第二管状部件,所述第一管状部件由具备大致直线部与大致圆弧部、具有沿轴方向朝一个端部开口的大致U字形状的多个单元连接而成,所述第二管状部件与该第一管状部件为相同形状、且由具有朝与第一单元相对的方向开口的大致U字形状的多个单元连接而成,对于相邻管状单元的多个相对的单元,其中一部分单元的大致直线部上连接有连接构件。该形状的支架作为Apolo Stent(Iberhospitex SA制造)已被实用化。
现有技术文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学校法人加计学园冈山理科大学;株式会社日本医疗机器技研,未经学校法人加计学园冈山理科大学;株式会社日本医疗机器技研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0901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3D编织织物制造的对接装置
- 下一篇:飞秒激光器的单阶段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