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流动物质的样品中的生物标记物的检测有效
申请号: | 201880011863.5 | 申请日: | 2018-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9475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25 |
发明(设计)人: | A.索德伦德;A.C.德阿劳约西尔瓦;J.G.斯瓦恩;S.德阿特亚加;M.伦德;K.S.A.索德伯格;N.O.埃里克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卡尔马克瑞典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3/68 | 分类号: | G01N33/68;A61B5/00;G01N33/7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王增强 |
地址: | 瑞典卡***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流动 物质 样品 中的 生物 标记 检测 | ||
在可流动物质(例如,粉末或液体,通常是体液,例如血液、尿液或唾液)的样品中的生物标记物等的存在的检测中,例如,使用一次性样品接收器(3),该一次性样品接收器具有接收室(301),该接收室的尺寸适于接收预定体积和由凹陷(303)围绕,该凹陷接收在接收室(301)中没有用于其的空间的任何多余体积。接收室(301)具有底部出口(302),该底部出口由可移除的条带(33)封闭,例如,塑料条带或箔片。在从底部出口拉开条带(33)时,接收室中的样品被排空到通向至少一个检测隔室(321)的流动路径(32)中,从而允许直接目视检查。优选地,一次性样品接收器(3)用于包括电子相机(23)、CPU(26)和显示器(22)的检测器组件(1)中。因此,待分析样品的体积总是相同的,并且通过控制在样品传递到流动路径(32)中时的确切时间点,实现了高度的可重复性和准确性,从而也实现了一故障安全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检测可流动物质的样品中的生物标记物的存在的方法。
此外,它涉及一种用于检测可流动物质的样品中的生物标记物的存在的一次性样品接收器,所述一次性样品接收器包括用于接收可流动物质的样品的接收室,来自接收室的底部出口,远离底部出口引导的流动路径。
另外,它涉及一种用于检测可流动物质的样品中的生物标记物的存在的检测器组件,所述组件包括便携式检测器壳体,该便携式检测器壳体具有用于接收一次性样品接收器的位置,以及适合位于所述位置的一次性样品接收器。
背景技术
US 9,228,953 B2(Karlsson等人)公开了一种用于评估生化标记物的水平的测试系统,包括具有样品入口和至少一个可见检测隔室的一次性装置,设置有包括用于直接检测生化标记物的化学器具的组成件。为了评估生物标记物的水平,将一次性装置放置在壳体中,该壳体还具有用于智能手机的支撑表面。在检测到生物标记物之后,智能手机拍摄数字照片,该照片通过因特网传输到服务器,该服务器运行专用程序以分析照片并将结果重新发送到智能手机。
在US'953中,一次性装置具有连接到室的样品入口形式的样品入口,该室适于接收包含样品的毛细管装置,该样品被布置成放置在接收设备上,例如血浆分离装置,即过滤器。一次性装置通过填充有样品的毛细管装置供给测试血液。全血量为1-100μL,合适地为25-75μl,优选为约50μL。然而,如果需要,可以通过释放一滴样品的移液管添加血液。使等离子体(通过负压或通过毛细管力)流过过滤器并进入收集室,从那里它通过微流体通道进入至少一个体积为0.1-15μl的检测隔室,更优选3-10μL,最优选4-9μl。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用于检测可流动物质的样品中的生物标记物的存在的防故障系统。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该目的通过检测可流动物质的样品中的生物标记物的存在的方法实现,包括:
a)提供一次性样品接收器,其具有接收室、来自于接收室的底部出口、从底部出口引出的流动路径;
b)将样品放置在接收室中并允许可流动物质通过底部出口进入流动路径中;
c)提供围绕接收室的凹陷;
d)填充接收室,直到过量的可流动物质溢出到凹陷中;和
d)通过从底部出口移除可流动物质不可渗透的分离构件来清空接收室,该分离构件阻止了从接收室通过底部出口流入流动路径。
通过填充接收室直到过量的可流动物质溢出到凹陷中,待分析样品的体积将始终相同,并通过控制当样品传递到流路中时(通过从接收室的底部出口移除分离构件)的确切时间点,实现了高度的可重复性和准确性,从而也实现了一故障安全系统。
为了便于检测,优选的是,流动路径包括可渗透构件,其防止可流动物质的至少一种组分通过但允许另一种组分通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卡尔马克瑞典股份公司,未经卡尔马克瑞典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1186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