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钢板有效
申请号: | 201880012348.9 | 申请日: | 2018-0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2565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5 |
发明(设计)人: | 竹田健悟;冈本力;匹田和夫;中野克哉;铃木裕也;虻川玄纪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制铁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22C38/00 | 分类号: | C22C38/00;B21B1/38;C21D8/02;C21D9/00;C21D9/46;C22C38/04;C22C38/60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白丽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钢板 | ||
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尽管具有平均显微维氏硬度为400HV以上的表层但耐弯曲性优异的包覆钢板。本发明的钢板的特征在于,其是具备内层和形成于该内层的一个或两个面的硬质层的钢板,上述硬质层中的C的含量高于内层中的C的含量,并且上述硬质层中的Mn的含量高于内层中的Mn的含量,上述硬质层的厚度为20μm以上,上述硬质层的厚度的合计为总板厚的2/5以下,上述硬质层的平均显微维氏硬度为400HV以上且低于800HV,上述内层的平均显微维氏硬度为350HV以上且比硬质层的硬度小50HV以上,上述内层的螺旋位错密度为2.0×1013m/m3以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钢板及其制造方法,特别是涉及以汽车部件或基础结构构件作为主要用途的耐弯曲性优异的高强度钢板。
背景技术
对于汽车的行驶部件、骨架部件及钢铁结构物的柱构件等要求确保耐弯曲性。上述部件或构件的耐弯曲性主要根据原材料的强度和应用于部件及构件的钢板的板厚而发生变化,特别是强度及板厚越大,越能够确保大的耐弯曲性。另外,近年来,在汽车、钢铁结构物的领域,部件及构件的轻量化取得进展,伴随于此,板厚小的钢板的应用正在不断增加。因此,对于即使是板厚小的情况下也具有高的耐弯曲性的钢板的要求提高。
迄今为止,对于改善钢部件及构件的耐弯曲性的技术,进行了许多提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5)。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棒球鞋中的鞋钉零件,其中,将鞋钉零件的形状优化,使其具有与以往的使用了1.4~2.0mm厚的钢材的鞋钉零件相同程度或其以上的耐弯曲应力及耐转矩,保持运动时的相对于地面的趾甲的入射时的咬住,同时防止上述趾甲的立起部分与上述贯通孔部之间的上述基板的塑性变形及上述脱落。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耐点蚀强度、耐弯曲疲劳强度、耐扭转疲劳强度优异的钢,其中,以质量%计含有C:0.10~0.35%、Si:0.40~1.50%、Mn:0.10~1.50%、P:0.030%以下、S:0.030%以下、Cr:0.50~3.0%、Al:0.020~0.200%、N:0.01~0.03%,剩余部分由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由Al的含量和N的含量求出的固溶Al的含量满足Al的质量%减去N的质量%的27/14而得到的值为0.020%以上,抑制了淬火/回火后的制品的芯部的不完全淬火组织。
进而,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一种钢,其中,分别含有C:0.50~0.70%、Si:1.2~2.5%、Mn:0.4~1.0%、P:0.02%以下(不包括0%)、S:0.03%以下(不包括0%)、Cr:0.5~2%、Al:0.10%以下(不包括0%)、N:0.03%以下(不包括0%),剩余部分由铁及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专利文献3中公开的上述钢的特征在于,其即使仅进行淬火/回火处理或渗碳淬火/回火处理,也能够发挥优异的耐弯曲疲劳特性、耐弯曲性及压痕性,具有作为小齿轮轴构件等轴构件的原材料最佳的齿轮用轴钢、由这样的钢材得到的齿轮用轴耐弯曲性。
在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一种耐弯曲恢复性优异的Zn-Al系镀覆涂装钢板耐弯曲性,其是在钢板表面具有Al:50~60质量%、剩余部分实质上由Zn制成的镀层和位于该镀层的上层的涂膜的涂装钢板,其中,母材的断面硬度HM(HV)与镀层的断面硬度HP(HV)按照满足式(1)及式(2)、优选进一步满足式(3)的方式被调整。HMHP(1)、HP≥90(2)、HM≤145(3)
在专利文献5中公开了一种高强度部件的制造方法,其中,通过使用含有C:0.05~0.5%(质量%、以下相同)、Si:3%以下(不包括0%)、Mn:2.5%以下(不包括0%)、Cr:2.5~15%的钢,作为热处理工艺,进行了渗碳、渗碳氮化或渗碳渗氮,然后立即或暂时冷却至A1相变点以下后再次加热至A1相变点~1100℃的温度而进行脱碳处理,从而将距离表面为0.1mm以内的断面中的碳化物的平均粒径设定为5μm以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制铁株式会社,未经日本制铁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1234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煅烧活性炭负载的PGM催化剂的方法
- 下一篇:高碳热轧钢板及其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