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80013521.7 | 申请日: | 2018-0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2614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10-24 |
发明(设计)人: | 川合徹;大塚正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
主分类号: | H01M10/04 | 分类号: | H01M10/04;H01M50/503;H01M4/02;H01M4/13;H01M10/0587;H01M10/613;H01M10/617;H01M10/623;H01M10/647;H01M10/651;H01M10/6553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田喜庆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二次 电池 及其 制造 方法 | ||
一种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提供一种在非矩形状的二次电池中更适当的定位其外部端子的技术。本发明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是制造具有由正极和负极构成的电极卷绕体、且在俯视图中具有非矩形状的二次电池的方法,其中,将正极前驱体和负极前驱体隔着隔膜彼此层叠而形成电极前驱层叠体,并将电极前驱层叠体卷绕而形成电极卷绕体。特别地,电极前驱层叠体在俯视图中具有梳齿形状,以卷绕的卷绕轴与二次电池的端子元件的延伸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式进行卷绕而使电极卷绕体为非矩形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特别是涉及包括正极、负极及隔膜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并且还涉及通过该制造方法获得的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二次电池是所谓的“蓄电池”,因而能够反复充电和放电,用于各种应用中。例如,在移动电话、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等移动设备中使用二次电池。
二次电池至少由正极、负极和它们之间的隔膜构成。正极由正极材料层和正极集电体构成,负极由负极材料层和负极集电体构成。二次电池具有层叠结构,该层叠结构由夹持隔膜的正极和负极所形成的电极构成层彼此堆叠而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表2015-53603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发明人注意到关于以往的二次电池存在应克服的课题,并发现有必要为此采取解决方案。具体而言,本申请发明人发现存在以下课题。
在壳体内二次电池的设置空间需要考虑与电路基板及各种部件等其他设备元件的兼顾。特别是,随着近年来需求的多样化,二次电池的设置空间趋于进一步受到壳体及其内部容纳的各种元件的限制,用以往的二次电池的形状不能充分地应对。
二次电池通常在壳体内与基板(例如,以印刷基板和保护电路基板等为代表的电子电路基板)一起使用。在所涉及的基板和二次电池的并用设置中,从有效利用设置空间的观点出发,考虑使二次电池的形状为“因切口部而形成‘非矩形’的形状”。本申请发明人发现,在所涉及的情况下,要求在这样的非矩形状的二次电池中更适当地定位电池的外部端子。
另外,要求二次电池在电池特性和/或使用寿命等方面具有适当的散热性。在这方面,存在针对“非矩形状”的电池,散热性可以说尚未得到充分研究的现状。
本发明是鉴于所涉及的课题而完成的。即,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在非矩形状的二次电池中更适当地定位其外部端子的技术。另外,另外的目的在于,提供在散热性方面更适当的非矩形状的二次电池。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
本申请发明人通过在新的方向上进行处理而不是在现有技术的扩展中进行应对,来尝试解决上述课题。其结果,获得了实现上述主要目的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的发明”和“二次电池的发明”。
本发明涉及的制造方法是用于制造具有由正极和负极构成的电极卷绕体、且在俯视图中具有非矩形状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将正极前驱体和负极前驱体隔着隔膜彼此层叠而形成电极前驱层叠体,并将该电极前驱层叠体卷绕而形成所述电极卷绕体,所述电极前驱层叠体在俯视图中具有梳齿形状,以所述卷绕的卷绕轴与二次电池的端子元件的延伸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式进行卷绕,使电极卷绕体的俯视形状为非矩形状。
另外,本发明涉及的二次电池具有由正极、负极以及正极与负极之间的隔膜构成的电极卷绕体以及包裹该电极卷绕体的外包装体,其特征在于,二次电池的俯视形状为非矩形状,电极卷绕体具有由正极、负极及隔膜一体地卷绕而成的卷绕结构,二次电池的端子元件的延伸方向相对于卷绕结构的卷绕轴大致平行。
发明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未经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1352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