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氯化银被覆颗粒在审
申请号: | 201880015339.5 | 申请日: | 2018-03-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664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22 |
发明(设计)人: | 登峠雅之 | 申请(专利权)人: | 拓自达电线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22F1/00 | 分类号: | B22F1/00;B22F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安伦律师事务所 11339 | 代理人: | 郭扬;韩景漫 |
地址: | 日本大阪府东***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氯化银 导电性 维持稳定 被覆层 导电膏 树突状 电极 削减 | ||
本发明提供一种例如在配混于构成生物体用电极的导电膏中时,能够维持稳定的导电性,且削减银的使用量的氯化银被覆颗粒。其包含:在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含有银的树突状的核;被覆所述核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由氯化银制成的氯化银被覆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氯化银被覆颗粒,其表面至少一部分被覆有氯化银,且涉及一种颗粒,其适合用于代替例如用于医疗器械的生物体用电极等的氯化银颗粒。
背景技术
测定心电图等生物体信息的医疗器械中,使用了银和氯化银的银-氯化银电极被用作与生物体接触并接收来自生物体的电信号的生物体用电极。该类生物体用电极有会反复使用的生物体用电极和一次性生物体用电极,从低成本化及节省资源的需求来看,尤其是一次性生物体用电极要求削减银的使用量。
因此,一次性生物体用电极比如使用以下物质:如图1所示,将球状或薄片(鳞片)状的颗粒,即银颗粒4和氯化银颗粒6与树脂3配混而成的导电膏涂布于碳等导电材料2的表面而成的物质。生物体内的电信号是由离子传导的,按照需要,能使电解质凝胶等导电物质存在于生物体表面和生物体用电极1之间,通过将生物体用电极1直接或间接地连接于生物体表面,能够将生物体的电信号传达至生物体用电极1,接收了生物体的电信号的生物体用电极表面的氯化银颗粒6电离成银离子5和氯离子8。然后,在电离出的银离子5和作为分子存在的银颗粒4之间进行电子7的授受,由此电信号从离子传导变为电传导,能够通过导电材料2向测定机器传达生物体信息。
然而,银颗粒4和氯化银颗粒6由于其比重差以及氯化银颗粒6所具有的高内聚性及难碎裂性,难以均匀分散于导电膏中。因此,以往的生物体用电极中,为得到稳定的导电性,需要在导电膏中将银(也包含来自氯化银的银)配混为80~90质量%以上,因此有进一步削减银的使用量的余地。
另外,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将球状的银颗粒的表面通过化学反应变化为氯化银而成的颗粒,并记载有将其适用于葡萄糖检测传感器、参比电极。
然而,本发明人尝试在生物体用电极中使用该颗粒替代氯化银颗粒时,发现了以下问题:即导电性有时会不充分,生物体用电极与生物体之间的连接可靠性不足。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WO1998003431A1。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是以上述问题为借鉴的产物,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例如在配混于构成生物体用电极的导电膏中时,能够维持稳定的导电性,且削减银的使用量的氯化银被覆颗粒。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涉及的氯化银被覆颗粒包含:在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含有银的树突状的核;被覆所述核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由氯化银制成的氯化银被覆层。
所述核可由银制成,也可包含含有从由金、铜、镍构成的群中选择的至少1种的内核,以及被覆所述内核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由银制成的外核。
可为以下技术方案:所述氯化银被覆颗粒的平均粒径为1µm~100µm。
可为以下技术方案:所述氯化银被覆颗粒的比表面积为0.5~5.0m2/g。
可为以下技术方案:所述氯化银被覆颗粒中,银与氯化银的总量中的氯化银的含有比例(氯化银/(银+氯化银))为5质量%~95质量%。
可为以下技术方案:所述氯化银被覆颗粒适合用于银-氯化银电极。
【发明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拓自达电线株式会社,未经拓自达电线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1533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