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语音控制方法、可穿戴设备及终端有效
申请号: | 201880024906.3 | 申请日: | 2018-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7410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3 |
发明(设计)人: | 张龙;黎椿键;仇存收;常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10L17/22 | 分类号: | G10L17/22;G06F21/32;G10L17/00;G10L15/2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博世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274 | 代理人: | 姚琼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语音 控制 方法 穿戴 设备 终端 | ||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语音控制方法、可穿戴设备及终端,涉及终端领域,可在用户使用语音控制终端时提高声纹识别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该方法包括:终端与可穿戴设备建立通信连接;当发声用户向可穿戴设备输入语音信息时,终端根据所述语音信息中第一语音分量的第一声纹识别结果和所述语音信息中第二语音分量的第二声纹识别结果,对所述发声用户进行身份鉴权;所述第一语音分量是由所述可穿戴设备的第一语音传感器采集到的,所述第二语音分量是由所述可穿戴设备的第二语音传感器采集到的;若所述终端对所述发声用户的身份鉴权结果为所述发声用户为合法用户,则所述终端执行与所述语音信息对应的操作指令。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终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语音控制方法、可穿戴设备及终端。
背景技术
声纹(voiceprint)是指用户发声时携带言语信息的声波频谱,能够反映出用户的音频特征。由于不同人在讲话时使用的发声器官(例如,舌、牙齿、喉头、肺、鼻腔等)在尺寸和形态方面具有差异,所以任意两个人的声波频谱一般具有差异性。因此,通过声纹识别(speaker recognition,SR)可以对一种或多种语音信息进行分析,从而达到对未知声音进行辨别的目的。
目前,传统的声纹识别方式主要利用常规麦克风采集经过空气传播的说话人声音信号,进而根据采集到的说话人声音信号识别说话人身份。但是,如果说话人身处嘈杂的环境,采集到的说话人声音信号噪音较大,容易干扰声纹识别的准确性。并且,如果有人恶意使用说话人的录音模拟说话人声音信号,手机等终端会因无法准确辨识而增加安全风险。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语音控制方法、可穿戴设备及终端,可在用户使用语音控制终端时提高声纹识别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语音控制方法,包括:终端与可穿戴设备建立通信连接;当发声用户向可穿戴设备输入语音信息时,终端根据该语音信息中第一语音分量的第一声纹识别结果和该语音信息中第二语音分量的第二声纹识别结果,对发声用户进行身份鉴权;其中,第一语音分量是由可穿戴设备的第一语音传感器采集到的,第二语音分量是由可穿戴设备的第二语音传感器采集到的;若终端对发声用户的身份鉴权结果为该发声用户是合法用户,则终端执行与该语音信息对应的操作指令。
可以看出,可穿戴设备在采集发声用户的语音信息时使用两个语音传感器采集到了两路语音信息(即上述第一语音分量和第二语音分量)。这样,终端可针对这两路语音信息分别进行声纹识别,当这两路语音信息的声纹识别结果均与合法用户匹配时,可确认此时的发声用户为合法用户。显然,这种两路语音信息的双重声纹识别过程相比于一路语音信息的声纹识别过程能够显著提高用户身份鉴权时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另外,如果第二语音分量是由可穿戴设备的骨传导麦克风采集到的,则说明用户在发声时已经佩戴该可穿戴设备,从而避免非法用户使用合法用户的录音恶意控制合法用户的终端的情况。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法中,在终端根据该语音信息中第一语音分量的第一声纹识别结果和该语音信息中第二语音分量的第二声纹识别结果,对该发声用户进行身份鉴权之前,还包括:终端从可穿戴设备获取第一声纹识别结果和第二声纹识别结果,第一声纹识别结果为可穿戴设备对第一语音分量进行声纹识别后得到的,第二声纹识别结果为可穿戴设备对第二语音分量进行声纹识别后得到的。也就是说,可穿戴设备采集到发声用户语音信息中的第一语音分量和第二语音分量后,可在本地对这两路语音分量分别进行声纹识别,进而将识别结果发送给终端,从而可降低终端在实现语音控制时的实现复杂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2490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