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桥支柱和用于制造车桥支柱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80027367.9 | 申请日: | 2018-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7336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07 |
发明(设计)人: | T·鲁普弗林;T·施瓦茨;A·施蒂格利茨;P·鲍尔;I·米勒;M·布格曼 | 申请(专利权)人: | ZF腓特烈斯哈芬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G7/00 | 分类号: | B60G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苏娟;王楠 |
地址: | 德国腓特***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支柱 用于 制造 方法 | ||
用于车辆的车桥支柱(1)包括一杆部(2)和两个支承区域(3),其中,车桥支柱(1)具有一支撑型材(4)和两个负荷引入元件(7)。支撑型材(4)由纤维塑料复合材料形成。第一负荷引入元件(7)布置在两个支承区域(3)中的第一支承区域(3)处,第二负荷引入元件(7)布置在两个支承区域(3)中的第二支承区域(3)处,并且支撑型材(4)在杆部(2)处在空间上布置在两个支承区域(3)之间。支撑型材(4)具有面向第一支承区域(3)的第一连接区域(5)和面向第二支承区域(3)的第二连接区域(5)。每个负荷引入元件(7)具有容纳部(10),其中,支撑型材(4)借助于其第一连接区域(5)并且借助于第一负荷引入元件(7)的容纳部(10)通过粘接连接部(9)与第一负荷引入元件(7)连接,并且其中,支撑型材(4)借助于其第二连接区域(5)并且借助于第二负荷引入元件(7)的容纳部(10)通过另一粘接连接部(9)与第二负荷引入元件(7)连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的特征的车桥支柱和具有根据权利要求12的前序部分的特征的用于制造车桥支柱的方法。
背景技术
用于车辆(例如NKW、LKW或PKW)的底盘的车桥支柱主要在轴向上受到压力以及拉力加载。在侧倾负荷的情况下,车桥支柱在很小长度上受到扭转负荷。
由DE 10 2015 215 077 A1已知一种车桥支柱,其包括一杆部和两个支承区域。车桥支柱具有支撑缠绕部、芯部型材以及两个负荷引入元件,其中,支撑缠绕部和芯部型材由纤维塑料复合材料形成。
JP H10 272707 A公开了一种用于机动车的转向器,转向器具有杆、两个圆柱形的轴承容纳部和两个橡胶轴承,轴承容纳部分别设置在杆的端部,橡胶轴承通过轴承容纳部容纳,其中,杆和轴承容纳部都由纤维强化塑料构成。
EP 2 722 533 A1描述了一种用于制造在管和连接件之间的粘接连接部的方法,其中,管和连接件在至少一个纵向方向上承受力。粘接连接部包括至少一个内部的粘接缝和外部的粘接缝,其围绕连接部的纵轴线具有闭合的或半闭合的横截面,其中,粘接缝的厚度从连接件侧的端部至管侧的端部有变化。管和连接件优选具有圆柱形的横截面,但是也可具有其他的闭合或半闭合的横截面。
发明内容
基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改善的车桥支柱,其具有轻的构件质量并且可成本有利地制成。此外,车桥支柱应具有好的负载特性,尤其应可以更好地承担在车桥支柱中的应力。车桥支柱应具有高的侧向刚度。提出的车桥支柱还应可模块化。
基于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具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车桥支柱和根据权利要求12的用于制造车桥支柱的方法。由从属权利要求中得悉本发明的其他有利的设计方案和改进方案。
用于车辆的车桥支柱包括一杆部和两个支承区域,其中,车桥支柱具有一支撑型材和两个负荷引入元件。支撑型材由纤维塑料复合材料形成。第一负荷引入元件布置在两个支承区域中的第一支承区域处,第二负荷引入元件布置在两个支承区域中的第二支承区域处,并且支撑型材在杆部处在空间上布置在两个支承区域之间。支撑型材具有面向第一支承区域的第一连接区域和面向第二支承区域的第二连接区域。每个负荷引入元件具有容纳部,其中,支撑型材借助于其第一连接区域并且借助于第一负荷引入元件的容纳部通过粘接连接部与第一负荷引入元件连接,并且其中,支撑型材借助于其第二连接区域并且借助于第二负荷引入元件的容纳部通过另一粘接连接部与第二负荷引入元件连接。
车桥支柱具有一杆部和两个支承区域。在此,杆部布置在两个支承区域之间并且与它们连接。因此,车桥支柱从第一支承区域通过杆部延伸至第二支承区域。第一支承区域朝第一侧限定车桥支柱,第二支承区域朝第二侧限定车桥支柱。在此,杆部的长度可大于宽度,其中,杆部例如在其最宽的部位可具有比两个支承区域更小的宽度。在此,杆部的精确的成形取决于提供的结构空间。支承区域可例如从其基面开始筒状地成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ZF腓特烈斯哈芬股份公司,未经ZF腓特烈斯哈芬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2736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