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使用有机/金属杂化聚合物的电致变色器件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80031041.3 | 申请日: | 2018-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3092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7 |
发明(设计)人: | 樋口昌芳;清野雄基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立研究开发法人物质·材料研究机构 |
主分类号: | G02F1/153 | 分类号: | G02F1/153;G02F1/15;G02F1/1516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伍志健;林明校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使用 有机 金属 聚合物 变色 器件 及其 制造 方法 | ||
1.电致变色器件,包括
第一电极;
电致变色层,所述电致变色层位于所述第一电极上,含有有机/金属杂化聚合物,所述有机/金属杂化聚合物至少包含有机配位体及配位于所述有机配位体的金属离子;
电解质层,所述电解质层位于所述电致变色层上;
对电极物质层,所述电解质层位于所述电解质层上,包含导电性高分子;
第二电极,所述第二电极位于所述对电极物质层上;
所述导电性高分子为从由聚吡咯、聚苯胺、聚噻吩、聚(对亚苯基)、聚(3,4-乙撑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盐)、聚芴、聚(对苯乙炔)及聚乙烯亚乙烯组成的群中选择的至少一种;
所述有机/金属杂化聚合物为从由通式(Ⅰ)、(Ⅱ)及(Ⅲ)组成的群中选择的通式所表示的至少一种;
[化学式1]
在所述式(I)中,M表示金属离子,X表示抗衡阴离子,S表示含碳原子及氢原子的间隔基或者直接连接2个三联吡啶基的间隔基,R1~R4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或者取代基,n是表示聚合度的2以上的整数;
在所述式(II)中,M1~MN各自独立地表示氧化还原电位不同的金属离子,其中N是2以上的整数;X1~Xn各自独立地表示抗衡阴离子,其中n是2以上的整数;S1~SN各自独立地表示含碳原子及氢原子的间隔基或者直接连接2个三联吡啶基的间隔基,其中N是2以上的整数;R11~R1N、R21~R2N、R31~R3N、R41~R4N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或者取代基,其中N是2以上的整数;n1~nN是各自独立地表示聚合度的2以上的整数;
在所述式(III)中,M表示金属离子,X表示抗衡阴离子,A表示含碳原子及氢原子的间隔基或者直接连接2个啡咯啉基的间隔基,R1~R4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或者取代基,n是表示聚合度的2以上的整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包含所述导电性高分子的对电极物质层具有10nm以上50nm以下的范围的厚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所述对电极物质层的层厚和所述第二电极的层厚的比例,满足于0.03以上0.71以下的范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所述对电极物质层的层厚和所述第二电极的层厚的比例,满足于0.20以上0.42以下的范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所述电致变色层还含有有机/金属杂化聚合物,所述有机/金属杂化聚合物包含有机配位体及配位于所述有机配位体的金属离子,所述有机配位体为从由联吡啶基、亚氨基及这些基团的衍生物组成的群中选择的至少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所述金属离子是从由Pt、Cu、Ni、Pd、Ag、Mo、Fe、Co、Ru、Rh、Eu、Zn及Mn组成的群中选择的至少一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所述电解质层至少含有高分子及支持电解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所述高分子为从由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氧化乙烯、聚(偏二氟乙烯-co-六氟异丙酯)、聚碳酸亚丙酯、聚碳酸酯及聚丙烯腈组成的群中选择的至少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立研究开发法人物质·材料研究机构,未经国立研究开发法人物质·材料研究机构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31041.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