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增强的电连接稳定性的电池模块有效
申请号: | 201880031997.3 | 申请日: | 2018-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2234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8 |
发明(设计)人: | 金炅模;文祯晤;池昊俊;崔恒准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LG新能源 |
主分类号: | H01M50/512 | 分类号: | H01M50/512;H01M50/533;H01M50/543;H01M50/105;H01M50/178;H01M50/211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王伟;高伟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增强 连接 稳定性 电池 模块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池模块。根据本发明的电池模块是这样一种电池模块,其包括袋型电池单体,所述袋型电池单体层压/布置在彼此之上,并且串联/并联电连接。其它袋型电池单体的电极引线朝向一个袋型电池单体的电极引线偏置,使得电极引线在其每个的一端处重叠。每个袋型电池单体可以包括R弯曲部,在该R弯曲部中,在平台和电极引线之间的边界部在电极引线被偏置的方向上被处理成弯曲形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池模块,并且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这样一种电池模块:该电池模块能够防止在电池模块内部并联连接的袋型电池单体中的电极引线和袋外部部件之间的电接触,并且提高在并联连接结构处以若干层重叠的多个电极引线和汇流条的结合稳定性。
本申请要求2017年11月24日在韩国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17-0158519号的优先权,其公开内容通过引用结合于此。
背景技术
通常,根据外部部件的形状,锂二次电池可以被分为罐型二次电池和袋型二次电池,在罐型二次电池中,电极组件被包括在金属罐中,在袋型二次电池中,电极组件被包括在由铝片制成的袋中。
近来,二次电池已经不仅广泛用于诸如便携式电子装置这样的小型装置中,而且还广泛用于通过使用内燃机和/或电动机而需要驱动动力的电动车辆中。电动车辆包括混合动力电动车辆、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车辆以及仅由电动机和电池提供动力而不具有内燃机的纯电动车辆。
在电动车辆中,大量二次电池被电连接,以增加容量和功率。特别地,由于袋型二次电池可以容易地堆叠,因此其广泛用于中型或大型装置。例如,通常,中型或大型装置的电池模块通过堆叠袋型二次电池并将电极引线串联和/或并联连接来实现。
同时,如图1所示,当袋型电池单体1、2、3并联连接时,相同极性的电极引线1a、2a、3a重叠,并且其端部被弯曲,并且在汇流条4的顶表面上接触,然后将端部焊接在一起,以在该状态下结合。
然而,当袋型电池单体如上所述并联连接时,如图2所示,一个袋型电池单体1的正极电极引线1a经常干涉与其邻近的另一个袋型电池单体2的袋外部部件的平台前端2b。袋外部部件具有层状结构,在该层状结构处,依次层叠外绝缘层7、铝层6和内附着层5。允许电极引线接触袋外部部件的外绝缘层7,但是当电极引线接触平台前端2b(铝层6可在该平台前端2b处露出)时,可能发生电短路。也就是说,在袋外部部件的绝缘被破坏的状态下,如果正极电极引线1a接触袋外部部件的铝层6,则可能发生短路,这极大地增加了着火的可能性。
换句话说,由于袋型二次电池的形状,从而袋型二次电池在某种程度上易受外部物理冲击的伤害。因此,如果在密封过程中没有精确地进行热结合,则易受伤害性可能变得更加严重,使得可能仅在小的物理冲击的情况下就在内部附着层5中发生裂缝或损坏,从而将铝层6转换成电极。也就是说,如果内部附着层5被损坏,则因为铝层6与电极组件直接接触,从而铝层6可能被极化。通常,由于负极电极板被置放在电极组件的最外侧处,因此铝层6成为负极电极。在铝层6成为负极电极的状态下,如果正极电极引线1a与袋外部部件的平台前端2b接触,如图2中所示,则可能发生短路,这可能导致袋型二次电池着火。
因此,特别是当若干个袋型二次电池并联连接时,需要提供一种将电极引线与袋外部部件的平台前端隔离的绝缘装置。例如,在传统的电池模块工艺中,在相邻的袋型电池单体之间施加附加的绝缘片或绝缘带,或者另外组装注塑成型的构件。然而,这些解决方案引起新问题,诸如成本增加和组装过程复杂。
另外,在传统技术中,需要大量的手动操作以将电极引线焊接到汇流条,并且由于金属材料制成的电极引线的弹性恢复力,电极引线和汇流条不容易彼此附着。特别地,当三个或更多个电极引线并联连接时,多个电极引线将重叠在汇流条上,这使得焊接工作更加困难,并且使焊接质量劣化。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LG新能源,未经株式会社LG新能源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3199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