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偏振膜、带粘合剂层的偏振膜、及图像显示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80032923.1 | 申请日: | 2018-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372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31 |
发明(设计)人: | 吉村和也;品川玲子;新保史枝;高田胜则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2B5/30 | 分类号: | G02B5/30;G02F1/1335;G09F9/30;H01L27/32;H01L51/50;H05B33/02 |
代理公司: | 11105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利波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树脂膜 起偏镜 偏振膜 加湿 断裂伸长 断裂应力 苛刻环境 热冲击 吸收轴 正交的 劣化 贯穿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偏振膜,其在厚度为10μm以下的起偏镜的一面具有第1树脂膜、在另一面具有第2树脂膜,上述第1树脂膜及第2树脂膜的透湿度均为100g/(m2·天)以下,上述第1树脂膜及上述第2树脂膜中的至少第1树脂膜在与上述起偏镜的吸收轴正交的方向上的断裂应力为13N以上、断裂伸长为2.5mm以上。本发明的偏振膜是在厚度10μm以下的起偏镜的两面层叠有透湿度低的树脂膜的偏振膜,可抑制由加湿导致的起偏镜劣化(加湿可靠性),并且在热冲击的苛刻环境中,也可以抑制贯穿裂纹的产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偏振膜、及具有该偏振膜和粘合剂层的带粘合剂层的偏振膜。另外,本发明涉及包含上述带粘合剂层的偏振膜的图像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在各种图像显示装置中,使用着用于图像显示的偏振膜。例如,对于液晶显示装置(LCD),从其图像形成方式来看,在形成液晶面板表面的玻璃基板的两侧配置偏振膜是必不可少的。另外,在有机EL显示装置中,为了遮蔽外部光在金属电极的镜面反射,在有机发光层的可视侧配置将偏振膜和1/4波片层叠而成的圆偏振膜。
作为上述偏振膜,通常使用的是在由聚乙烯醇类膜和碘等二色性材料形成的起偏镜的单面或两面利用聚乙烯醇类粘接剂等贴合保护膜而成的偏振膜。
上述偏振膜在热冲击(例如,重复-40℃和85℃的温度条件的热冲击试验)的苛刻环境中,存在由于起偏镜的收缩应力变化而导致起偏镜的整个吸收轴方向容易产生裂纹(贯穿裂纹)的问题。因此,为了抑制起偏镜的收缩,减轻热冲击的影响,通常,偏振膜使用在起偏镜的两面贴合有40~80μm的三乙酰纤维素类(TAC)膜作为保护膜的层叠体。然而,即使是上述经两面保护的偏振膜,也无法忽略起偏镜的收缩应力变化,难以完全抑制收缩的影响,不能避免在包含起偏镜的光学膜层叠体产生某种程度的收缩。
另一方面,近年,随着液晶显示装置等图像显示装置的薄型化的进行,对起偏镜也要求薄型化。如果是厚度10μm以下的薄型起偏镜,则收缩应力的变化小。因此,贯穿裂纹变得不易产生。例如,公开了在厚度10μm以下的薄型起偏镜的一面或两面贴合保护膜,从而抑制贯穿裂纹的产生的偏振膜(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至3)。特别地,如果是在薄型起偏镜的两面贴合有保护膜的两面保护偏振膜,则通过设置于两侧的保护膜,可在热冲击试验时抑制起偏镜的收缩量,因此,可高效地抑制贯穿裂纹。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8772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5-15291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3-07295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另一方面,厚度10μm以下的薄型起偏镜存在加湿环境中的光学特性容易降低的问题。因此,即使是专利文献1至3等中记载的使用了上述薄型起偏镜的两面保护偏振膜,根据保护膜的种类,在加湿环境中,起偏镜因水分而劣化,偏振膜的光学特性显著降低。
因此,出于抑制这样的由水分导致的起偏镜劣化的目的,研究了作为贴合于薄型起偏镜的两面的保护膜,使用透湿度非常低的(具体而言100g/(m2·天)以下的)树脂膜。然而,在使用这样的透湿度非常低的树脂膜作为保护膜的情况下,虽然可抑制加湿环境中的起偏镜劣化,但是使用厚度10μm以下的薄型起偏镜,存在下述新的问题:即使在且该薄型起偏镜的两面贴合有保护膜,也会因热冲击试验等而在偏振膜产生贯穿裂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偏振膜,其在厚度10μm以下的起偏镜的两面层叠有透湿度低的树脂膜,可抑制由加湿导致的起偏镜劣化(加湿可靠性),并且即使在热冲击的苛刻环境中,也可以抑制贯穿裂纹的产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东电工株式会社,未经日东电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3292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