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制冷机室外单元有效
申请号: | 201880041867.8 | 申请日: | 2018-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8561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5 |
发明(设计)人: | 黑川美穂;神谷成毅;越路泰地;太田尚吾;土居弘宜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24F1/24 | 分类号: | F24F1/24;F24F1/22;F24F13/20;F24F13/30;F28D15/02;H01L23/427;H01L23/467;H05K7/2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胡晓萍 |
地址: | 日本大阪***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制冷机 室外 单元 | ||
提供一种制冷机室外单元,其使用热管冷却发热部件,并能抑制可靠性降低。室外单元(10)具备:产生室外气流(AF)的室外风扇(18);室外单元壳体(40);高发热电气部件(65);封装有高发热部件(65)的压缩机控制主板(76);容纳压缩机控制主板(76)的配电箱(50);以及冷却高发热电气部件(65)的第1冷却单元(80)。第1冷却单元(80)具有:热管(83);多个第1冷却单元鳍片(81),其配置于室外气流(AF)的流路上;以及介于热管(83)与第1冷却单元鳍片(81)之间,将热管(83)及第1冷却单元鳍片(81)热连接的第1冷却单元机体部(82)。热管(83)位于配电箱(50)内,与高发热电气部件(65)相邻。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与制冷机室外单元相关。
背景技术
传统上,在制冷机室外单元上,由风扇产生的气流冷却通电后发热的电气部件(发热部件)。但另一方面,例如IGBT(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等功率器件或包括该功率器件的功率模组,与其他发热部件相比较,发热量特别大,仅通过气流冷却很难确保可靠性,也不能充分冷却。因此,对于这些发热部件,为了增大冷却量,例如专利文献1(特开2006-266547号公报)所示的空调机组的室外单元,通过装有冷却材料的热管进行冷却。在专利文献1中,热管与发热部件及散热鳍片热连接,并由热管进行发热部件的冷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6-26654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中热管配置在送风空间(以送风机产生的气流为主形成的空间),因此,可能会有热管的耐候性下降。具体而言,就热管来说,可以假设,当与其他设备接触会发生变形、损伤、腐蚀,或直接与气流接触会导致劣化、腐蚀、变质等现象。在这一点上,当室外单元配置于户外时,特别有可能发生热管的耐候性下降。当热管发生变形、损伤、腐蚀、劣化、变质等问题时,无法充分发挥冷却性能,相应地也就不能充分地冷却发热部件。也就是可靠性降低。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冷机室外单元,其使用热管冷却发热部件,并能抑制可靠性降低。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发明的第1方面的制冷机室外单元,具备:风扇、壳体、发热部件、主板、电子元件箱、冷却器。风扇用于生成气流。壳体用于容纳风扇。壳体上形成排出口。排出口是用于将气流吹出的开口。发热部件通电即发热。主板封装发热部件。电子元件箱用于容纳主板。冷却器用于冷却发热部件。冷却器与发热部件热连接。冷却器具有热管、多个散热鳍片、机体部。热管装有冷却材料。冷却材料与发热部件进行热交换。散热鳍片配置于气流的流路上。散热鳍片与气流进行热交换。机体部介于热管与散热鳍片之间。机体部与热管和散热鳍片热连接。热管位于电子元件箱内。热管与发热部件相邻。
本发明的第1方面的制冷机室外单元,其中,冷却发热部件的冷却器,具有热管,其装有与发热部件进行热交换的冷却材料,热管位于电子元件箱内,与发热部件相邻。也就是说,冷却电气部件的热管配置于电子元件箱内。因此,热管能被电子元件箱外的空间(例如送风空间)遮蔽。其结果是,可以抑制热管与其他设备接触发生的变形、损伤、腐蚀,或直接与空气接触导致的劣化、腐蚀、变质等现象。因此,与热管的耐候性下降相关,可以抑制热管的冷却性能下降。由此,能抑制可靠性降低。
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发热部件”,例如,包括发热量大的IGBT(Insulated GateBipolar Transistor)等功率器件,或包含该功率器件的功率模组。
此外,此处的“机体部”是介于热管与散热鳍片之间的部分,是保持例如热管和/或散热鳍片的部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金工业株式会社,未经大金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4186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