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池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80043006.3 | 申请日: | 2018-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0013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8 |
发明(设计)人: | 清水一路;森信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50/502 | 分类号: | H01M50/502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柯瑞京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池,在使用能量束将多条集电接头焊接到外包装罐的情况下,降低能量束的输出来充分确保该输出的余量,从而能够高品质且低成本地生产。本公开的一个方式的电池是利用焊接组(40)将连接到电极体(22)的负极(24)的多条集电接头的重叠部(K)与外包装罐(50)焊接而得的电池,焊接组(40)包含从外包装罐的外侧观察时的形状分别为线状的焊接部(61)以及焊接部(62)。作为第一焊接部的焊接部(61)将外包装罐(50)与多条集电接头的全部进行焊接,作为第二焊接部的焊接部(62)将外包装罐(50)与多条集电接头的仅一部分集电接头进行焊接。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多条集电接头与外包装罐被焊接而得的电池以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的二次电池不仅仅组入到计算机等电子设备来使用,还被期待作为对车辆行驶用的电动机供给电力的电力源。锂离子二次电池虽然能够得到高能量,但是当金属杂质等混入电池内导致发生内部短路时,可能会产生电池本身的发热等问题。
以往,主要通过电阻焊接来进行外包装罐与集电接头的连接。然而,由于该电阻焊接在焊接过程中在电池内部发生飞溅,金属杂质会混入电池内,由此,有电压不良导致的电池的制造品质,安全性以及可靠性变差的课题。因此,近年来,通过从外包装罐的外侧照射能量束例如激光来焊接外包装罐与集电接头,防止了在电池内部的飞溅的发生(参照例如专利文献1~3)。
此外,为了降低电池内部的电阻,有时将连接到电极体的同一极的2条以上的集电接头连接到外包装罐(参照例如专利文献1、2)。
使用图10来说明专利文献1中的将2条以上的集电接头连接到外包装罐的电池。在该电池中,从插入了电极体11的外包装罐14的外侧照射激光,以一个部位的焊接部13将2条以上的集电接头12a、12b、12c、12d焊接到外包装罐14。通过调节激光的能量和照射时间,来控制该焊接部13的深度。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368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5-162326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6-20741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使用能量束将连接到电极体的1条集电接头焊接到外包装罐的情况下,需要确保足够的焊接强度。然而,若从外包装罐的外侧照射的激光等能量束的输出过高,则熔融部会贯通该集电接头而在电池内部发生飞溅。一般地,集电接头的厚度比外包装罐薄,为了确保焊接强度并且不使焊接部贯通集电接头,需要严格地控制照射的能量束的输出。
在使用能量束将2条以上的集电接头焊接到外包装罐的情况下,考虑了如专利文献1那样,通过能量束的照射利用一个部位的焊接部将多条集电接头的重叠部与外包装罐进行焊接的方法。然而,为了得到用于确保焊接强度的接合面积,需要使能量束的光斑直径扩大,若考虑集电接头为2条以上这一情况,则需要使照射的能量束的输出非常高。对于将集电接头焊接到外包装罐时的能量束的输出的容许范围,通过用于不使飞溅发生的第一条件、和用于在集电接头与外包装罐之间确保足够的焊接强度的第二条件来决定。
在使用2条以上的集电接头的情况下,需要考虑外包装罐和集电接头的厚度的和的偏差变大的情况、必须增大能量束的输出的情况。由于在能量束的输出中以一定的比例包含偏差,因此,当该输出增大时,能量束的输出的偏差范围的绝对量增大。因此,在使用2条以上的集电接头的情况下,存在难以确保能量束的输出的余量的课题。此外,由于需要高输出的激光振荡器等光束生成装置,因而还存在设备成本提高这样的课题。在本公开中,考虑能量束的输出会对该输出的容许范围产生影响这一情况,将根据针对能量束的输出的上述第一条件和第二条件而求出的输出的容许范围(绝对量)的比例(%),用作输出的余量的指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洋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洋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4300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