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池冷却用换热器有效
申请号: | 201880047313.9 | 申请日: | 2018-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1506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17 |
发明(设计)人: | 金永一;柳在鈗;郑义择;金民裁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高山 |
主分类号: | H01M10/6556 | 分类号: | H01M10/6556;H01M10/625;H01M10/613;B60L58/26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赵永莉;李青 |
地址: | 韩国忠***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冷却 换热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池冷却用换热器,本发明在第一总管和第二总管之间设置一对扁管型冷却管,并且辅助冷却管在冷却管之间插入,而且第一和第二总管、第一和第二流入管、第一和第二流出管、挡板、冷却管和辅助冷却管的所有部件通过钎焊制成一体,从而方便制作换热器,同时使冷却用流体直接接触循环冷却管的外面和电池的一个面,以显着提高电池的冷却效率,另外,可以通过扩大在冷却管之间插入的辅助冷却管与用于冷却电池的紧密接触面积来进一步提高电池的冷却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池冷却用换热器,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具有如下特征的电池冷却用换热器,该交换器在第一总管和第二总管之间设置一对扁管型冷却管,并且辅助冷却管在冷却管之间插入,而且第一和第二总管、第一和第二流入管、第一和第二流出管、挡板、冷却管和辅助冷却管的所有部件通过钎焊制成一体,从而方便制作换热器,同时使冷却用流体直接接触循环冷却管的外面和电池的一个面,以显着提高电池的冷却效率。另外,扩大在冷却管之间插入的辅助冷却管与用于冷却电池的紧密接触面积,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电池的冷却效率。
背景技术
进入现代社会后,由于环境问题和高油价,人们越来越关注使用电力的环保车,并且这种环保车以电动车及混合动力电动车的形式开发之后逐渐被商业化。
如上所述的电动车和混合动力电动车(在下文中,统称为电动车),通常用多个锂离子电池制造,并且使用可再充电高压电池。
这种高压电池是电动车的核心组件之一,在充电和放电时会产生高温热量。这是对电池性能及效率产生相当大影响的主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必要的控制。
因此,在大多数电动车中,冷却系统设置于电池组并通过所述冷却系统的强制空气冷却来控制电池的热量。
即,车内部的空气通过鼓风电机向风管流入并通过电池组内部,从而冷却电池组的热量。
然而,使用如上所述鼓风电机的冷却系统,在高压电池电子设备中仅次于电池而具有第二大的体积,并且结构上限制容量增加,从而风量增加受限制。
另外,由于通过车内空气进行冷却,因此不能将冷却空气的温度调节至最佳温度并供给。此外,若灰尘或水等从车内部向风道流入,则还会出现可导致电池组发生故障的致命问题。
另一方面,当车行驶时,因电池的放电产生的热量并不大,因此仅利用随着车行驶速度而产生行驶风,就可以冷却电池的热量。据此,在行驶中,冷却系统的必要性会被降低。
然而,当车充电(尤其快速充电)时,电池产生热量很大,并且车处于停止状态时不产生行驶风,由此能够冷却电池热量的系统成为不可或缺的系统。
据此,虽然车在行驶中对冷却系统的必要性会被降低,但车充电时出现发热现象,因此为了解决这问题有必要具备电池冷却系统。
为了改善如上所述的问题,一种通过冷却用流体循环进行冷却的电池用换热器问世并投入使用。
这种现有的电池用换热器包括:换热器管,其通过冷却用流体的流入和流出使通过内部空间的空气循环,并且以弯曲型多次弯曲;上板,其为了所述换热管的上部外面紧密接触而在底面形成插入槽;以及下板,其与对置于所述上板并通过结合构件而组装,并且为了所述换热管的下部外面紧密接触而在上面形成插入凹槽。
根据如上所述的由换热管和上板及下板构成的电池用换热器,利用循环换热管内部的冷却用流体而对从所述换热管通过上板和下板而与所述上板或下板紧密接触的电池进行的冷却会更加有效。
然而,如上所述的根据现有技术的电池用换热器,在加工上板和下板及换热管之后,使换热管插入上板和下板之间并与结合构件结合,并且通过机械组装完成产品,从而产生制造工艺复杂的问题。
另外,通过向换热管内循环的冷却用流体经过上板或下板而与电池进行热交换,因此存在电池的冷却效率降低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高山,未经株式会社高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4731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