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使用了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薄膜的包装袋有效
申请号: | 201880048519.3 | 申请日: | 2018-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4491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9 |
发明(设计)人: | 后藤考道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洋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5D65/40 | 分类号: | B65D65/40;B32B27/00;B32B27/32;B32B27/36;B65D30/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李茂家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使用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薄膜 装袋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包装袋,其特征在于,其包含层叠有厚度为8~25μm的双轴拉伸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薄膜层和厚度为10~100μm的聚烯烃薄膜密封层的层叠体,该双轴拉伸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薄膜满足下述(a)~(c),该包装袋的尺寸稳定性、加工性、耐破袋性、耐化学药品性优异,且提取物向内容物的转移少。(a)包含60质量%以上的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树脂。(b)150℃×30分钟的热收缩率为‑2~+4%。(c)以温度135℃加热60分钟的期间挥发出的1,4‑丁二醇和THF的总量为2000ppb以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包含层叠有双轴拉伸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以下简写为PBT)薄膜层和聚烯烃薄膜密封层的层叠体。更详细而言,涉及在低温下的耐针孔性优异且加热处理后提取物向内容物的转移少、适合于冷冻食品包装用途或基于蒸煮处理、微波炉等的加热处理用途的包装袋。
背景技术
在食品包装领域中,一直以来大多使用基于塑料薄膜的包装。将这些塑料薄膜利用于冷冻食品、制冰物等的包装时,流通环境主要为低温流通环境,因此尤其在制品运输时进行大量堆积。包含塑料薄膜的包装袋存在越是处于低温下则越会丧失柔软性而变硬且脆的性质,因此经常发生如下问题:由于收纳在包装袋中的制品的形状、在从生产现场至到达消费者这一期间的流通过程中的运输中的振动等而导致包装袋破裂,或者因货物处理不当所致的下落冲击而产生破袋、针孔。
因此,对于包含上述那样的内容物那样的包装袋要求优异的耐针孔性、机械强度,例如专利文献1那样,通常使用包含聚酰胺树脂层的薄膜。
但是,该聚酰胺薄膜通常存在吸湿时的尺寸变化大、加工时发生卷曲这样的问题。
此外,聚酰胺薄膜容易吸收水分且耐热性不良,因此若将在包装袋的内部收纳有由包含大量水分和油分、糖分的液态物以及固态物制成的食品等的包装袋用高输出功率的微波炉进行加热烹调,则微波集中于一部分而导致局部被强烈加热时,存在聚酰胺薄膜熔融而导致包装袋开孔这样的问题。
另一方面,提出了利用蒸煮用袋而使尺寸稳定性、耐破袋性变得良好的技术,所述蒸煮用袋的特征在于,在由双轴拉伸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以下简写为PET)薄膜和双轴拉伸聚酰胺薄膜形成的层叠薄膜的一个面设置无机氧化物的蒸镀膜,进而,在该无机氧化物的蒸镀膜的面预先借助层压用粘接剂层来依次层叠设有底漆剂层的气体阻隔性基材和热封性树脂层(例如专利文献2)。
但是,该现有技术存在耐针孔性差这样的问题。
作为兼顾耐针孔性和低溶出性的方法,提出了如下技术:通过将对具有聚酯树脂层和聚酰胺树脂层的多层薄膜进行双轴拉伸而得到的双轴拉伸多层薄膜作为透明气体阻隔性薄膜的基材层,能够获得廉价且低溶出性和透明性优异的煮沸处理用或蒸煮处理用的包装材料(例如专利文献3)。
但是,该现有技术在聚酯树脂层与聚酰胺树脂层之间的界面处容易剥离,因此存在在袋下落时发生破袋、内容物容易泄露这样的问题。
作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已知如下技术:通过使用双轴拉伸PBT薄膜作为基材薄膜,从而能够获得即使在130℃以上的严苛的蒸煮条件下也能够使用的耐压缩性、耐冲击性和耐热水性优异的双轴拉伸PBT薄膜(例如专利文献4)。
但是,与拉幅机法的同时双轴拉伸、逐次双轴拉伸的制膜方法相比,该现有技术中公开的基于管状同时双轴拉伸的制膜方法的厚度精度差,此外,面取向不高,因此存在耐冲击性差这样的问题。此外,对薄膜进行粘接剂涂布工序等加工时,存在容易伸长、加工性差这样的问题。
此外已知的是:若进行加热,则产生PBT的单体成分即1,4-丁二醇、1,4-丁二醇的热分解物所伴有的环化反应而生成的四氢呋喃(以下简写为THF)(例如非专利文献1)。
因此,若进行蒸煮处理、基于微波炉的高温加热处理,则存在这些低分子量成分溶出、内容物的风味受损这样的问题(例如专利文献5)。
现有技术文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洋纺株式会社,未经东洋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4851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有机发光化合物及包含其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 下一篇:接触式探针及探针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