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屏蔽连接结构及线束有效
申请号: | 201880061726.2 | 申请日: | 2018-09-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3364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3 |
发明(设计)人: | 北原裕太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住友电装株式会社;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2G1/14 | 分类号: | H02G1/14;H01B7/00;H01B7/18;H01B7/20;H02G3/04;H02G15/08 |
代理公司: | 上海和跃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39 | 代理人: | 尹洪波 |
地址: | 日本国三重县***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屏蔽 连接 结构 | ||
一种屏蔽连接结构(21),具有屏蔽壳(30)、可挠性屏蔽构件(40)以及环构件(50)。环构件(50)具有外插于屏蔽壳(30)的内侧环部(51)和外侧环部(52),由与可挠性屏蔽构件(40)同种的金属构成。可挠性屏蔽构件(40)以被夹持在内侧环部(51)与外侧环部(52)之间的状态经由环构件(50)与屏蔽壳(30)电连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屏蔽连接结构及线束。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对多条电线一并进行电磁屏蔽的电磁屏蔽部件,已知将多条电线用筒状的可挠性屏蔽构件一并包围,并将可挠性屏蔽构件的端部利用敛紧环紧贴于屏蔽壳的电磁屏蔽部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敛紧环将外插于屏蔽壳的可挠性屏蔽构件从外周侧紧固,从而由敛紧环和屏蔽壳的外周面夹持可挠性屏蔽构件。
现有技术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97037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上述电磁屏蔽部件中,在可挠性屏蔽构件和屏蔽壳由异种金属构成的情况下,有如下问题:由于水附着于可挠性屏蔽构件和屏蔽壳的连接部,从而发生电腐蚀(异种金属接触腐蚀)。另外,在上述电磁屏蔽部件中,在可挠性屏蔽构件和敛紧环由异种金属构成的情况下也同样具有发生电腐蚀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抑制对可挠性屏蔽构件的电腐蚀的屏蔽连接结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解决上述课题的屏蔽连接结构具备:由金属构成的筒状构件;由金属构成的可挠性屏蔽构件;以及环构件,其具有外插到所述筒状构件的内侧环部和外侧环部,由与所述可挠性屏蔽构件同种的金属构成,所述可挠性屏蔽构件以被夹持在所述内侧环部与所述外侧环部之间的状态经由所述环构件与所述筒状构件电连接。
根据该构成,可挠性屏蔽构件仅与由同种金属构成的环构件接触。因此,可挠性屏蔽构件不与环构件以外的构件接触,所以能够抑制对可挠性屏蔽构件的电腐蚀。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屏蔽连接结构,能够抑制对可挠性屏蔽构件的电腐蚀。
附图说明
图1是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概要构成图。
图2是一实施方式的屏蔽连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一实施方式的屏蔽连接结构的侧视剖视图。
图4是将一实施方式的环构件的一部分用截面示出的立体图。
图5是将变形例的环构件的一部分用截面示出的立体图。
图6是变形例的屏蔽连接结构的侧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4对将本发明具体化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各附图中,说明便利起见,有时将构成的一部分放大或者简化示出。另外,关于各部分的尺寸比率也有时与实际不同。
图1所示的线束1将两个或者三个以上电气设备电连接。线束1例如在混合动力车、电动汽车中将设置于车辆2的前部的逆变器3和设置于比逆变器3靠车辆2的后方的高压电池4电连接。线束1例如以在车辆2的地板下通过的方式布线。逆变器3与成为车辆行驶的动力源的驱动车轮用的电动机(省略图示)连接。逆变器3由高压电池4的直流电生成交流电,并将该交流电供给到电动机。高压电池4例如是能供给数百伏特的电压的电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住友电装株式会社;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住友电装株式会社;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6172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