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送风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80062254.2 | 申请日: | 2018-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3314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4 |
发明(设计)人: | 松浪弘贵;上羽诚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D06F58/00 | 分类号: | D06F58/00;D06F34/18;D06F34/04;F24F1/0358;F24F11/72;F24F11/74;F24F11/79;F26B9/02;F26B21/00;F26B25/00;G01N21/3554;D06F103/08;D06F105/30 |
代理公司: | 北京尚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2 | 代理人: | 龙淳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送风 装置 | ||
送风装置(1)包括主体(2)、送风部(3)、除湿部(4)、水分量检测部(9)和控制部(5)。在主体设置有吸入口(10)和吹出口(11)。送风部从吸入口向吹出口吹送空气。除湿部检测对象物的水分量。控制部控制来自吹出口的送风。水分量检测部包括发光部(7)和受光部(8)。发光部向对象物发出包含能够被水吸收的波长的检测光和包含与检测光相比难以被水吸收的波长的参照光。受光部接收被对象物反射的检测光和参照光。所述控制部包括水分量计算部,该水分量计算部比较受光部接收到的检测光和参照光的强度并计算水分量,控制部基于水分量计算部的水分量来控制送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主要用于一般家庭中的浴室内的干燥或者在室内晾干的洗涤物的干燥的送风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多希望不论时间而想要洗涤物在室内干燥。于是,普及了通过使用送风装置,利用室内的居住、非居住部分作为洗涤物的干燥的场所的方式。
如专利文献1、2中所记载的那样,已提出了采用各种方法,判断衣物等被干燥物的干燥状态的送风装置。作为判断为衣物等被干燥物成为干燥状态的情况,例如有室内空气达到了预先设定的温度的情况,达到了使用者所选择的规定的相对湿度的情况,检测间歇运转前后的相对湿度变化量并达到了了规定的变化量以下的情况等。而且,检测间歇运转中和运转后的相对湿度变化量并达到了规定的变化量以下的情况等也判断为衣物等被干燥物的干燥状态。
另外,专利文献3中记载的送风装置检测从衣物等被干燥物辐射的红外线,根据被干燥物的红外线的绝对量检测衣物等被干燥物的温度状态。送风装置在被干燥物的温度比室内温度高的状态持续一定期间例如30分钟以上时,判断为被干燥物已干燥,结束送风运转。
另外,专利文献4中记载的送风装置包括调节左右方向的风向的摆片和红外线传感器。送风装置根据通过红外线传感器获得的温度分布来判断在送风装置的前方右侧、前方中央、前方左侧的3个检测范围中何处存在被干燥物。然后,控制摆片的可动范围以对判断出的检测范围集中送风。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9959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4-24049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7-240100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0-112604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气候、天气等环境的变化以及进行干燥的空间的大小、进行干燥的房间的材质等,对衣物等被干燥物的干燥状态的判断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在现有的送风装置中的自动干燥控制方法中,根据预先设定的相对湿度的规定值或者绝对湿度的偏移量来判断对象物的干燥状态的情况下,存在不能准确地检测干燥状态这样的技术问题。
另外,虽然可以考虑在判断了衣物等被干燥物的干燥状态后也反复进行间歇运转,根据环境设置多个干燥状态的判断基准的结构,但是存在不能根据天气、气候等各种环境变化来准确地判断干燥状态这样的技术问题。
另外,使用红外线传感器的方式中,通过检测室内的温度分布来进行被干燥物的判断。因此,在发生冬季的冰冷窗户、供暖器具的成为高温的送风口附近等周围环境的温度不均,或者从送风装置送风的高温的风导致被干燥物的温度不均时,不能准确地判断干燥状态。因此,存在将被干燥物以外的送风、未干燥物判断为干燥状态,发生干燥不均等,干燥的判断精度较差这样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如上所述的方面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送风装置,该送风装置能够灵活地应对气候、天气等环境变化,能够不受周围温度、送风装置的送风的影响而准确地判断干燥,能够通过降低被干燥物的干燥后的过剩运转来提高干燥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6225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