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转接线用极性检测器有效
申请号: | 201880062652.4 | 申请日: | 2018-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7329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8 |
发明(设计)人: | 金镇峰;表镇玖;蔡承勋;金柱亨;田镐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光电平面集成技术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6/46 | 分类号: | G02B6/46;G01R31/66;H04B10/25 |
代理公司: | 北京柏杉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13 | 代理人: | 邰凤珠;刘继富 |
地址: | 韩国光***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转接 极性 检测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检测转接线极性的极性检测器,通过向转接线的连接器的多个信道依次输入光信号,并接收所输出的光信号,从而能够迅速及准确地判断转接线的极性。尤其,所述极性检测器的特征在于,将来自光源的光信号分割成多个单位光信号,并通过热来选择性地阻断所分割的多个单位光信号或者使该单位光信号通过,从而能够向连接器的各个信道有效地输入光信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转接线用极性检测器,更为详细地涉及一种用于提供能够判断转接线极性的信息的转接线用极性检测器。
背景技术
光转接线在光传输设备和光分配装置等中光线路的分支或切换等中使用,其采用10/125μm、50/125μm、62.5/125μm等多种形式的光纤及多种类型的光连接器制造。
光转接线具有由多个光纤构成的光缆及分别连接于所述光缆的两端的第一及第二连接器。此时,第一及第二连接器具有与各个光纤连接的多个信道。
在第一及第二连接器的扁平的表面中的一个表面设置有凸键,当所述凸键位于连接器的下侧时,将该凸键称为下凸键,当所述凸键位于连接器的上侧时,将该凸键称为上凸键。在下凸键或上凸键的方向上,连接器的多个信道沿排列方向按序编号,被标示为P1、P2等。一般来说,在连接器中与多个信道中的第一个信道邻接的侧面上标示有白点,根据该白点和凸键的位置,决定转接线的线缆极性。
根据TIA 568标准中定义的极性,使用三种类型的转接线,在第一种转接线中,光纤连接于第一及第二连接器中具有相同编号的信道。在第二种转接线中,光纤按照与连接于第一连接器中信道的顺序的反序连接于第二连接器的信道。例如,对于具有12个光纤的转接线来说,在第二种类型中,与第一连接器的P1连接的光纤连接于第二连接器的P12,与第一连接器的P2连接的光纤连接于第二连接器的P11。在第三种转接线中,彼此相邻的光纤所连接的第一连接器中的信道号与这些光纤所连接的第二连接器中的信道号彼此交迭。例如,对于具有12个光纤的转接线来说,在第三种类型中,与第一连接器的P1连接的光纤连接于第二连接器的P2,与第一连接器的P2连接的光纤连接于第二连接器的P1,与第一连接器的P3连接的光纤连接于第二连接器的P4,与第一连接器的P4连接的光纤连接于第二连接器的P3。
操作人员需要根据操作环境或操作设备,选择一种极性合适的转接线进行操作。但存在如下的缺陷:即,操作人员用肉眼难以判断转接线的极性,且用以往使用的转接线管理设备也不容易判断转接线极性,从而操作效率低。
发明内容
技术主题
本发明是为了改善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转接线用极性检测器,该转接线用极性检测器通过向转接线的连接器的多个信道依次输入光信号,并接收所输出的光信号,从而能够检测转接线的极性。
主题的解决手段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转接线用极性检测器用于检测转接线的极性,所述转接线包括:具有多个第一信道的第一连接器、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器上且一端与所述多个第一信道分别连通的多个光纤、以及设置在所述多个光纤的另一端且形成有与所述多个光纤的另一端分别连通的多个第二信道的第二连接器。
本发明的转接线用极性检测器包括:信号输入单元,与所述转接线的第一连接器连接,用于向所述第一连接器的多个第一信道依次输入光信号;信号检测部,与所述转接线的第二连接器连接,用于检测所述第二连接器的多个第二信道中输出通过所述光纤后的所述光信号的第二信道;及信息提供部,根据由所述信号检测部提供的检测信息,提供用于判断所述转接线的极性的判断信息。
所述信号输入单元具有:第一接入端子,供所述转接线的第一连接器接入;光源,用于产生向所述第一接入端子输入的光信号;及信号输出部,设置在所述光源和所述第一接入端子之间,用于将由所述光源产生的光信号依次输入于接入所述第一接入端子的所述第一连接器的多个第一信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光电平面集成技术公司,未经光电平面集成技术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6265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