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集成结构的感测薄膜在审
申请号: | 201880066046.X | 申请日: | 2018-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3361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7 |
发明(设计)人: | 陈颂培;蔡永康;赖丽芬;钟鉴;于汇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亚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毅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27/26 | 分类号: | G01R27/26;G06F3/041 |
代理公司: | 深圳宜保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588 | 代理人: | 王琴;曹玉存 |
地址: | 中国香港九龙湾宏*** | 国省代码: | 香港;8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集成 结构 薄膜 | ||
1.一种电容式感测薄膜,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个透明的介电质基材,具有第一表面和与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
由多个离散的导电电极形成的第一导电网络,所述第一导电网络被嵌入至所述介电质基材的第一表面或第二表面中;
由多个离散的导电电极形成的第二导电网络,所述第二导电网络被嵌入至所述介电质基材的第一表面或第二表面中;以及
其中所述第一导电网络与第二导电网络具有至少一个暴露的导电表面与外部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式感测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由多个离散的导电电极形成的第一导电网络与第二导电网络被嵌入至所述介电质基材的同一表面,使得所述第一导电网络与第二导电网络的导电电极彼此交替地排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式感测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介电质基材具有1.1至10的介电常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式感测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介电质基材可变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式感测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网络和/或第二导电网络中的离散的导电电极的线宽为500纳米至10,000纳米。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式感测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网络和/或第二导电网络中的离散的导电电极彼此之间的距离为1微米至5,000微米。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式感测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网络和/或第二导电网络中的离散的导电电极的线厚度为0.1微米至10微米。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式感测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网络和/或第二导电网络在所述介电质基材上方突出,突出高度为0.1微米至10微米。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式感测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变形的介电质基材是光或热固化材料。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式感测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网络和所述第二导电网络通过电化学法、真空沉积法、印刷法或其他溶液沉积法形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式感测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网络互连到所述第二导电网络。
12.一种电感测薄膜,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个功能性基材,具有第一表面和与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
由多个离散的导电电极形成的第一导电网络,所述第一导电网络被嵌入至所述功能性基材的第一表面或第二表面中;
由多个离散的导电电极形成的第二导电网络,所述第二导电网络被嵌入至所述功能性基材的第一表面或第二表面中;以及
其中所述第一导电网络与所述第二导电网络具有至少一个暴露的导电表面与外部接触。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感测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由多个离散的导电电极形成的第一导电网络与第二导电网络被嵌入至所述功能性基材的同一表面,使得所述第一导电网络与第二导电网络的导电电极彼此交替地排列。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感测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性基材受外部因子触发产生电信号,所述外部因子包括光、力、压力、温度、电和磁场的变化。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感测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性基材为透明或不透明的薄膜。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感测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性基材可变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亚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毅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新亚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毅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66046.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