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烯烃微多孔膜以及使用其的锂离子二次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1880066597.6 | 申请日: | 2018-10-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1273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25 |
发明(设计)人: | 关口学;山下明久 | 申请(专利权)人: | 旭化成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32B27/32 | 分类号: | B32B27/32;B32B5/32;H01M50/417;H01M50/449;H01M50/491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李茂家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烯烃 多孔 以及 使用 锂离子 二次 电池 | ||
一种聚烯烃微孔膜,其具有层叠结构,所述层叠结构具备包含聚烯烃的A层、以及包含聚烯烃的B层至少各1层。上述A层所含的聚丙烯为0质量%以上且小于3质量%,上述B层所含的聚丙烯为1质量%以上且小于30质量%。将A层所含的聚丙烯的比例设为PPA(质量%)、B层所含的聚丙烯的比例设为PPB(质量%)时,PPBPPA。上述聚烯烃微多孔膜在沿MD施加基于下述式子确定的固定载荷的状态下测定的120℃下的TD的热收缩率为10%以上且40%以下:载荷(gf)=0.01×聚烯烃微多孔膜的穿刺强度(gf)×聚烯烃微多孔膜的TD的长度(mm)。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聚烯烃微多孔膜以及使用其的锂离子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聚烯烃微多孔膜被用于电池用分隔件、电容器用分隔件、燃料电池用材料、精密过滤膜等,特别是被用作锂离子二次电池用分隔件。分隔件防止正负极间的直接接触,并且也可通过保持在其微多孔中的电解液而使离子透过。
近年来,锂离子二次电池不仅对便携式电话、笔记本电脑等小型电子设备的应用得到实现,对电动汽车、小型电动自行车等电动车辆的应用也得到了实现。车载用锂离子二次电池由于存在每个单电池单元的容量变大的倾向,因此电池异常发热时的发热量也会增加。因此,由于车载用途中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需求扩大,提高安全性成为了更重要的课题。另一方面,从锂离子二次电池的高容量化、高能量密度化、轻量化、薄型化的观点出发,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外壳材料的主流正在由金属罐向层压薄膜转变。
对于层压型电池,由于电池的外壳体比方型电池、圆筒电池柔软,因此担心气体产生所导致的电池的膨胀、形变,为了防止这些,使用表面具有粘接层的分隔件组装电池后,一边对电池进行加热一边进行压制(本说明书中也称为“热压”),以进行将分隔件与电极粘接的粘接处理。
作为这样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分隔件的基材,对聚烯烃微多孔膜的各种原料或材质进行了研究(专利文献1~7)。
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聚烯烃多层微多孔膜,其具有至少3层,包括:由包含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聚乙烯系树脂形成的第1微多孔质层(表层)、以及由包含高密度聚乙烯和聚丙烯的聚烯烃树脂形成的第2微多孔质层(中间层),所述聚烯烃多层微多孔膜的穿刺强度为25g/μm以上,对铝箔的静摩擦系数为0.40以上,以及熔断温度为180℃以上。
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一种多层微孔性膜,其至少具有:包含第一聚乙烯、第一聚丙烯和与第一聚丙烯不同的第二聚丙烯的第1微孔性膜层;以及包含第一聚乙烯和第二聚乙烯的第2微孔性膜层,多层微孔性膜具有3500mN以上的穿刺强度以及1000秒/cm3以下的热压缩后的空气透过性。
专利文献3和4中记载了一种聚烯烃制微多孔膜,其特征在于,其是使以聚乙烯和聚丙烯为必须成分的微多孔膜A、聚乙烯微多孔膜B层叠一体化而成的聚烯烃制微多孔膜,其中,聚丙烯在微多孔膜A中所占的比例为3~50质量%,膜厚为5~20μm。
专利文献5中记载了一种聚烯烃微多孔膜,其特征在于,其包含:含有聚丙烯和聚乙烯的第1微多孔层、以及层叠于该第1微多孔层的第2微多孔层,第1微多孔层形成表层,并且聚丙烯的熔解热为90J/g以上。
专利文献6中记载了一种聚烯烃微多孔膜,其是包含聚乙烯和聚丙烯作为必须成分并由3层的层压薄膜形成的聚烯烃微多孔膜,其中,平均孔径为0.02μm以上且1μm以下,至少一侧表层中的聚丙烯的混合比例大于50质量%且为95质量%以下,并且膜整体中的聚乙烯的含有率为60质量%以上且95质量%以下。
专利文献7中记载了一种聚烯烃微多孔膜,其是包含2层以上的层压薄膜的聚烯烃微多孔膜,其中,至少一侧表层的厚度为0.2μm以上且4μm以下并且包含5质量%以上且60质量%以下的无机颗粒,至少另一层包含50质量%以上的聚乙烯,透气度为50秒/100cc以上且1000秒/100cc以下,穿刺强度为3.0N/20μm以上。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旭化成株式会社,未经旭化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6659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植物生长促进剂
- 下一篇:用于盲紧固件的带槽螺母、铆钉以及包括这种螺母的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