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交换器在审
申请号: | 201880066884.7 | 申请日: | 2018-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0141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6 |
发明(设计)人: | 古贺祥启;吉田健太;村田登志朗 | 申请(专利权)人: | 揖斐电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28D7/00 | 分类号: | F28D7/00;F01N5/02;F28D7/16;F28F2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孟伟青;褚瑶杨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交换器 | ||
热交换器(10)具备筒状的周壁(11)以及划分壁(12),该划分壁(12)将周壁(11)的内部划分成沿周壁(11)的轴向延伸的多个载热体流通孔道(13a)和多个气体流通孔道(13b),在载热体流通孔道(13a)中流通的载热体与在气体流通孔道(13b)中流通的气体之间进行热交换。载热体流通孔道(13a)与气体流通孔道(13b)的个数比为1:3~1:6。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如图14所示,专利文献1的热交换器40具备矩形筒状的周壁41、以及将周壁41的内部划分成沿着周壁41的轴向延伸的多个第1孔道42和多个第2孔道43的划分壁44。在与周壁41的轴向正交的截面中,第1孔道42和第2孔道43分别按照在纵向上成列的方式进行配置。具体地说,在从图14的纸面左侧起的第1列、第3列、第5列和第7列配置第1孔道42,在第2列、第4列、第6列和第8列配置第2孔道43。这样的热交换器40中,在第1孔道42中流通的第1流体和在第2孔道43中流通的第2流体之间进行热交换。
另外,在专利文献1的热交换器40中,使第2孔道43的流路截面积大于第1孔道42的流路截面积。并且,在热容量不同的流体间进行热交换的情况下,通过使热容量较小的第2流体在流路截面积大的第2孔道43中流通以使得热交换器40内存在更多的第2流体,可将热交换器40内的第1流体整体的热容量与第2流体整体的热容量组合,使热交换效率提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4096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另外,图14所示的热交换器有时被用于尾气等气体与冷却水等液态载热体之间的热交换。这种情况下,气体的热经由热交换器的划分壁被传递至液态的载热体,但由于气体的热难以传递到划分壁,因此具有难以提高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的课题。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热交换效率高的热交换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热交换器具备筒状的周壁以及划分壁,该划分壁将上述周壁的内部划分成沿着上述周壁的轴向延伸的多个载热体流通孔道和多个气体流通孔道,在上述载热体流通孔道中流通的液态的载热体与在上述气体流通孔道中流通的气体之间进行热交换,该热交换器的要点在于,上述载热体流通孔道与上述气体流通孔道的个数比为1:3~1:6。
根据该构成,通过使气体流通孔道的个数相对于载热体流通孔道的个数为3倍以上,气体流通孔道的总流路截面积增大,通过气体流通孔道的气体的流速降低。由此,气体与划分壁的接触时间变长。此外,由于气体与划分壁的接触面积也增大,因此气体的热容易传递到划分壁。另外,通过使气体流通孔道的个数相对于载热体流通孔道的个数为6倍以下,能够利用在载热体流通孔道中流通的液态的载热体将划分壁整体冷却。通过将划分壁整体冷却,能够快速地传递气体的热。其结果,能够提高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
本发明的热交换器中,优选:上述周壁形成具有对置的一对第1侧壁和对置的一对第2侧壁的矩形筒状,上述载热体流通孔道和上述气体流通孔道在与上述周壁的轴向正交的截面中具备与上述第1侧壁平行地排列的多个载热体流通孔道列和多个气体流通孔道列;在沿着上述第2侧壁的方向上,在相邻的上述载热体流通孔道列彼此之间配置有3~6列的上述气体流通孔道列。根据该构成,通过将载热体流通孔道固定配置、以及对于大部分的气体流通孔道而言载热体流通孔道配置在一定范围内,由此容易形成划分壁整体冷却的状态,并且能够降低压力损失。
本发明的热交换器中,优选在上述周壁的同一面上设有与上述载热体流通孔道连通的载热体的流入口和流出口。根据该构成,通过将载热体的流入口和流出口设置在热交换器的一侧,能够减小在连接载热体流经的管等时的总容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揖斐电株式会社,未经揖斐电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6688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