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毫米波频带用电磁波吸收片、电磁波吸收方法和电磁波故障的防止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80067736.7 | 申请日: | 2018-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2651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1 |
发明(设计)人: | 长野利昭 | 申请(专利权)人: | 关西涂料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5K9/00 | 分类号: | H05K9/00;B32B7/025 |
代理公司: | 中国贸促会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1038 | 代理人: | 张智慧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毫米波 频带 用电 吸收 电磁波 方法 故障 防止 | ||
提供在毫米波频带的频率下具有优异的电磁波吸收性能、轻质且可挠性优异的片状的电磁波吸收体。毫米波频带用电磁波吸收片、以及使用上述电磁波吸收片的毫米波频带的电磁波吸收方法和设置上述电磁波吸收片的电磁波故障的防止方法,该毫米波频带用电磁波吸收片具备电磁波反射层(A)、在该层(A)的上部平行地配置的电磁波吸收层(B)、和在该层(B)的上部平行地配置的保护层(C),层(B)的频率79GHz下的相对介电常数的实数部为10~20,虚数部的绝对值为4~10,层(B)的膜厚为200~400μm,上述相对介电常数的虚数部/实数部的绝对值在0.30~0.60的范围内,层(C)的频率79GHz下的相对介电常数的实数部为1.5~8.0,虚数部的绝对值为不到1.0,膜厚为50~200μm,入射角60°的光反射率为50%以上,入射角20°的光反射率在25%以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毫米波频带的频率下具有优异的吸收性能的片状的 电磁波吸收体和毫米波电磁波吸收方法。
背景技术
收音机、电视机、无线通信等通信设备发射电磁波,除此以外, 由于最近的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急增的移动电话、个人电脑等电子设备 也发射电磁波。目前为止,作为用于避免电子设备、通信设备等的由 电磁波引起的误动作的一个方法,进行了在电磁波发生部位附近或远 方设置高效率地吸收电磁波、将吸收的电磁波转换为热能的电磁波吸 收体(Electro Magnet ic Absorber、EMA)。
作为在电磁波发生部位远方设置电磁波吸收体的例子,例如有高 速公路的自动收费系统(ETC)用途。ETC是在汽车通过高速公路的收 费处出口时,在收费处具备的公路侧器天线与车载器侧天线之间使用 频率5.8GHz的微波来交换计费信息等的系统。在引入了该ETC系统的 收费处,由于从天线发射的微波碰到收费处屋顶等而被反射、或者不 需要的电磁波从邻接的ETC车道泄漏等原因,有时通信上发生异常。 因此,进行了通过在收费处屋顶、ETC车道之间设置电磁波吸收体从 而抑制通信异常。(专利文献1等)。
因而电磁波吸收体被广泛地利用,根据目的、用途开发出了各种 材质、形状的电磁波吸收体。
作为在宽频带吸收电磁波的电磁波吸收体,有金字塔型电磁波吸 收体和层叠型电磁波吸收体等。
所谓金字塔型电磁波吸收体,是指电磁波透过吸收材料内部期间电磁波的能量衰减的类型的电磁波吸收体。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将以发泡聚乙烯等发泡性有机树脂作为基材,混炼炭黑、石墨等导电性材 料而成的材料成型为几个金字塔型相连的形状的电磁波吸收体。通过 电磁波吸收体自身为金字塔型这样的凹凸形状,从而能够使电磁波吸 收体表面部(电磁波的到来方向)的截面积变小,抑制表面部处的入 射电磁波的反射,电磁波变得容易进入吸收体内部,随着吸收体截面 积增加,认为能够将进入吸收体内部的电磁波高效率地转换为热能。
另一方面,层叠型的电磁波吸收体通过将电磁波反射层与多个电 磁波吸收层层叠从而吸收电磁波,例如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在金属板 的表面形成了包含金属粉末和粘结剂的磁性损失层的电磁波吸收体。
近年来,电子设备、通信设备逐渐向利用高频率的电磁波的制品 过渡。例如,用于防止汽车碰撞时,将毫米波雷达搭载到车上,另外, 航空航天事业中使用的大电力照射用雷达等也利用毫米波的电磁波, 在广阔的领域中使用毫米波频带的电磁波。
虽然开发了吸收毫米波频带的电磁波的电磁波吸收体,但其多数 为金字塔型,存在如下问题:由于经年、热等,基材变质·变形,电 磁波吸收性降低。另外,金字塔型电磁波吸收体体积大,因此也存在 如下问题:根据设置场所,安装困难,制造工序烦杂。
进而,现有的层叠型电磁波吸收体在毫米波频带的电磁波吸收性、 特别是吸收频率频带宽度方面,尚未达到足够的水平。因此,在技术 上难以设计在毫米波频带宽度宽范围地吸收、进而能够粘贴于曲面的 轻质且具有可挠性的电磁波吸收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关西涂料株式会社,未经关西涂料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6773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