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抹竹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1880069981.1 | 申请日: | 2018-10-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5504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04 |
发明(设计)人: | 张英;付诗尧;黄骆镰 | 申请(专利权)人: | 森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L33/22 | 分类号: | A23L33/22;A23P10/4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一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66 | 代理人: | 高一平;徐迅 |
地址: | 625000 四川省雅安***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及其 制备 方法 用途 | ||
一种抹竹,以禾本科(Graminae)、竹亚科(Bambusoideae)植物的叶片为原料制备,具有稳定的翠绿色泽,粉体平均粒径在800~10,000目之间;膳食纤维总量≥60%、木质素含量≥20%、矿物质≥7%;并至少含有3种及以上的竹叶特征性成分,如荭草苷、异荭草苷、牡荆苷、异牡荆苷、腺苷、δ‑羟基赖氨酸、对香豆酸。该抹竹的制备方法为将原料依次进行烫漂护色、干燥、超微粉碎。可利用该抹竹的热稳定性和光稳定性将其作为食品原料、功能配料,或作为膳食补充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天然产物、食品原料、功能配料和膳食补充剂领域。更具体地涉及抹竹产品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背景技术
中国的饮茶文化可追溯到公元前2700年。传统的绿茶饮用方式为热水冲泡,品尝茶汤。相关研究表明,茶叶用热水冲泡,茶多酚的浸出率为60~70%,游离氨基酸的浸出率比茶多酚高出10%左右,而不溶性膳食纤维则完全无法浸出。因此,以抹茶为代表的茶粉应运而生,将“喝茶”转变成了“吃茶”,不仅最大程度地保留了绿茶的营养成分和健康功能,而且开拓了绿茶在食品工业中的新用途。
目前市面上的茶粉主要分为两大类,即抹茶和绿茶粉,价格相差巨大,品质参差不齐。
抹茶(Matcha),是一种通过遮阴、蒸青和石磨碾磨等一系列特殊加工过程制作出的超微粉末,平均粒径一般在800~1000目,具有翠绿的色泽和清爽的海苔香气。用一定量的热水冲泡,并进行充分搅打,茶汤碧绿且表面浮有一层白色泡沫,茶香四溢。抹茶之所以有如此优良的品质,得益于其独特的原料及加工方式,整个制作过程需要经过:茶树遮阴、嫩芽采摘、蒸青、冷却、烘焙、筛选、石磨研磨等。其中,遮阴处理是抹茶生产的关键步骤之一,将一芽两叶的茶树进行遮阴处理使得叶片中的绿叶素和氨基酸含量增加,同时降低了涩味较重的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研磨方式,是抹茶制作的另一关键因素。由于茶叶的绿色和香气不稳定,粉碎时高速剪切产生的热量增加会显著影响抹茶的色泽和风味,因此传统上采用石磨研磨,保持低速低温,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其风味损失。用日本优质的石墨研磨出的抹茶,据说细度可达5000目以上,声称涂抹在皮肤上可直接透皮吸收。
而绿茶粉的生产则比抹茶简单许多。如超微绿茶粉,是指鲜茶叶经高温杀青及脱水干燥等步骤后,进行超微粉碎制成的绿茶粉末。其制备工艺包括:叶片采摘、高温杀青(通常采用蒸汽灭酶)、揉捻、脱水干燥、超微粉碎等,其中没有茶树的遮阴过程,且粉碎方式采用效率更高的机械粉碎,产品一般粒径在500~800目之间,色泽、香气、细度等感官品质均无法与抹茶相提并论。因而,抹茶和绿茶粉二类存在显著差异的产品,其市场售价也大相径庭。
无论是抹茶还是绿茶粉都难以回避卫生学指标(如重金属和农残)的困扰,同时茶粉中所含的丰富营养物是微生物滋生的优良条件。因此,重金属超标、农药残留以及储藏过程中菌落总数超标等问题是制约抹茶/绿茶粉商品品质的三个关键因素。
竹林是茶园的天然良伴,二者对气候及土壤微生态的要求几乎完全一致。我国素有“竹子王国”之称。据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调查,我国现有竹林面积9015万亩,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南部各省,包括福建、浙江、江西、湖南及四川等。2015年竹产业产值达到1923亿元,已发展成为一个由资源培育、加工利用到出口贸易,再到竹林生态旅游的颇具活力和潜力的新兴产业。众所周知,国宝大熊猫依赖于竹林为生,竹叶是其重要的食物来源之一。竹叶中含有大量对人体有益的生物活性物质,如:黄酮、酚酸、萜类、多糖、腺苷,以及有机锗、有机硅等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可以起到抗自由基、抗氧化、抗疲劳、增强免疫、调节脂代谢和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等功效。我国及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有食用竹叶的习惯,如《千金月令》载“七月竹叶粥,中暑者宜用”;《本草求真》曰:“竹叶,凉心缓脾,清痰止渴”。从竹叶中提取的竹叶抗氧化物已于2004年列入国标GB 2760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竹叶黄酮也于2013年被中国政府批准作为“新食物原料”。目前,市面上已有几种以竹叶为原料开发的竹叶原茶和速溶保健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森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森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6998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