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蓄电模块的制造方法和蓄电模块有效
申请号: | 201880070261.7 | 申请日: | 2018-09-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7953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25 |
发明(设计)人: | 山田正博;田丸耕二郎;山崎贵文;酒井崇;前田纮树;守作直人;植田浩生;柘植昭人;冢本耕司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
主分类号: | H01M10/04 | 分类号: | H01M10/04;H01G11/70;H01G11/78;H01M50/183;H01M10/052;H01M10/058;H01M10/3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11323 | 代理人: | 权鲜枝;刘宁军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模块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有效地抑制电解液的漏液的蓄电模块的制造方法和蓄电模块。一实施方式的蓄电模块(12)的制造方法包含:准备工序,准备层叠体(30)和多个第1密封部(52);加工工序,对层叠体(30)的层叠方向(D1)上的外缘部(E)所包含的一个或多个第1密封部(52)的伸出部分(52b)的长度进行加工,使得该一个或多个第1密封部(52)的伸出部分(52b)的长度比外缘部(E)中未包含的第1密封部(52)的伸出部分(52b)的长度短;以及形成工序,通过使树脂材料(RM)在模框(M)内流通的注射模塑成型来形成第2密封部(54),第2密封部(54)从层叠方向(D1)观看时设置在第1密封部(52)的周围,将位于层叠体(30)的层叠端的第1密封部(52)的层叠方向(D1)上的外侧面的至少一部分覆盖。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涉及蓄电模块的制造方法和蓄电模块。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蓄电模块,已知具备在电极板的一个面形成有正极、在另一个面形成有负极的双极电极的所谓的双极型蓄电模块(参照专利文献1)。这种蓄电模块具备将多个双极电极层叠而成的层叠体。在层叠体的侧面设置有对在层叠方向上相邻的双极电极之间进行密封的树脂群。在形成于相邻的双极电极之间的内部空间收纳有电解液。
专利文献1:特开2005-516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上述这种蓄电模块中,为了防止电解液的泄漏等,要求气密地确保形成在相邻的双极电极之间的内部空间。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有效地抑制电解液的漏液的蓄电模块的制造方法和蓄电模块。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蓄电模块的制造方法包含:准备工序,准备层叠体和多个第1密封部,层叠体是分别具有电极板、设置在电极板的一个面的正极以及设置在电极板的另一个面的负极的多个双极电极层叠而成的,多个第1密封部设置在各电极板的缘部,分别具有从电极板的端部伸出的伸出部分;加工工序,对层叠体的层叠方向上的外缘部所包含的一个或多个第1密封部的伸出部分进行加工,使得一个或多个第1密封部的伸出部分的长度比外缘部中未包含的第1密封部的伸出部分的长度短;以及形成工序,通过使树脂材料在模框内流通的注射模塑成型来形成第2密封部,第2密封部从层叠体的层叠方向观看时设置在第1密封部的周围,将位于层叠体的层叠端的第1密封部的层叠方向上的外侧面的至少一部分覆盖。
在该蓄电模块的制造方法中,将层叠体的外缘部所包含的一个或多个第1密封部的伸出部分加工成:该一个或多个伸出部分的长度比外缘部中未包含的第1密封部的伸出部分的长度短。由此,外缘部所包含的一个或多个第1密封部的伸出部分与外缘部中未包含的第1密封部的伸出部分相比,卷起等变形得到抑制。其结果是,在注射模塑成型时,外缘部所包含的一个或多个第1密封部的伸出部分卷起而将树脂材料的流路堵塞的可能性被降低。即,在注射模塑成型时,树脂材料易于流入到与凸缘部(第2密封部中的、将位于层叠体的层叠端的第1密封部的外侧面的至少一部分覆盖的部分)对应的空间。如此,根据该蓄电模块的制造方法,能够精度良好地形成将层叠体的侧面密封的密封构件(第1密封部和第2密封部)。由此,能够对相邻的双极电极之间适当地进行密封,能够有效地抑制电解液的漏液。
也可以是,在加工工序中,对外缘部所包含的多个第1密封部的伸出部分进行加热,从而使相邻的伸出部分彼此接合。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相邻的伸出部分彼此利用热来接合,能够提高伸出部分的强度。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由于注射模塑成型时流入的树脂材料的压力而致使外缘部所包含的第1密封部的伸出部分发生变形(剥离、卷起等),能够有效地抑制树脂材料流向与凸缘部对应的空间的流路被堵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未经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7026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碳纳米管复合线、碳纳米管包覆电线以及线束
- 下一篇:带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