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陶瓷构件在审
申请号: | 201880076547.6 | 申请日: | 2018-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1760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4 |
发明(设计)人: | 胜勇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
主分类号: | C04B35/01 | 分类号: | C04B35/01;C04B35/50;H01C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李茂家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陶瓷 构件 | ||
1.一种陶瓷构件,该陶瓷构件由La、AE和Mn的复合氧化物构成,
AE(i)为Ca、或者(ii)包含Ca且还包含Sr和Ba中的至少1种,Sr和Br的总量相对于Ca、Sr和Br的总和为5mol%以下,
该陶瓷构件表面的晶系为单斜晶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陶瓷构件,其中,所述复合氧化物具有以下的式(I)所示的组成,
La1-x-yAEyMnO3
式中:
AE(i)为Ca、或者(ii)包含Ca且还包含Sr和Ba中的至少1种,Sr和Br的总量相对于Ca、Sr和Br的总和为5mol%以下,
x满足0x≤0.20,
y满足0y≤0.1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陶瓷构件,其中,所述复合氧化物为La、AE和Mn的复合氧化物,
AE(i)为Ca、或者(ii)包含Ca且还包含Sr和Ba中的至少1种,Sr和Br的总量相对于Ca、Sr和Br的总和为5mol%以下,
相对于Mn 100摩尔份,La的含有摩尔份和AE的含有摩尔份的总和小于100摩尔份且为80摩尔份以上,
相对于Mn 100摩尔份,AE的含有摩尔份大于0摩尔份且为10摩尔份以下。
4.一种陶瓷构件,该陶瓷构件由La、AE和Mn的复合氧化物构成,
AE(i)为Ca、或者(ii)包含Ca且还包含Sr和Ba中的至少1种,Sr和Br的总量相对于Ca、Sr和Br的总和为5mol%以下,
该陶瓷构件在使用CuKα射线源的X射线衍射分析中,在2θ=32.5°和32.7°处具有峰。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陶瓷构件,其中,所述复合氧化物具有以下的式(I)所示的组成,
La1-x-yAEyMnO3
式中:
AE(i)为Ca、或者(ii)包含Ca且还包含Sr和Ba中的至少1种,Sr和Br的总量相对于Ca、Sr和Br的总和为5mol%以下,
x满足0x≤0.20,
y满足0y≤0.1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陶瓷构件,其中,所述复合氧化物为La、AE和Mn的复合氧化物,
AE(i)为Ca、或者(ii)包含Ca且还包含Sr和Ba中的至少1种,Sr和Br的总量相对于Ca、Sr和Br的总和为5mol%以下,
相对于Mn 100摩尔份,La的含有摩尔份和AE的含有摩尔份的总和小于100摩尔份且为80摩尔份以上,
相对于Mn 100摩尔份,AE的含有摩尔份大于0摩尔份且为10摩尔份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4~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陶瓷构件,其中,2θ=32.7°的峰强度相对于2θ=32.5°的峰强度之比大于1。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陶瓷构件,其中,表面的晶系与中央部的晶系不同。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陶瓷构件,其中,表面的晶系为单斜晶系,中央部的晶系为斜方晶系。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陶瓷构件,其为电子部件的素体。
11.一种电子元件,其具有权利要求10所述的素体以及在该素体的表面形成的电极。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子元件,其IV特性相关系数r的平方为0.9995以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电子元件,其作为用于抑制浪涌电流的热敏电阻元件使用。
14.一种陶瓷构件的制造方法,该陶瓷构件由La、AE和Mn的复合氧化物构成,
该制造方法包括下述工序:
将La源、AE源和Mn源煅烧得到烧结体的工序,在此,AE(i)为Ca、或者(ii)包含Ca且还包含Sr和Ba中的至少1种,Sr和Br的总量相对于Ca、Sr和Br的总和为5mol%以下;
将所得烧结体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去除的工序;
对去除了所述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烧结体在氧气存在下、以900℃以上进行退火处理的工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未经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76547.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管理专利风险的系统和方法
- 下一篇:锂离子二次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