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制造聚氨酯泡沫鞋垫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80076621.4 | 申请日: | 2018-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4785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04 |
发明(设计)人: | 梁振鹏;钟运邦 | 申请(专利权)人: | 巴斯夫欧洲公司 |
主分类号: | A43B13/14 | 分类号: | A43B13/14;A43B17/00;B29D35/00;B29D35/12;A43B17/1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肖威;林柏楠 |
地址: | 德国莱茵河***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制造 聚氨酯 泡沫 鞋垫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造PU泡沫鞋垫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1)将用于形成PU泡沫的原料浇注至模具中,使其反应以获得PU片材,其中模腔的高度为两个成品鞋垫总厚度的约1.0‑约1.6倍,优选约1.1‑约1.4倍,更优选约1.1‑约1.3倍,最优选约1.1‑约1.2倍;(2)将PU片材在水平方向上剖成两半以获得两片PU鞋垫材料,其中该材料的一个表面具有开孔,且该材料的另一个表面具有皮层;(3)将织物片附着至步骤(2)中所获得的材料的具有开孔的表面上。通过本发明制造的PU泡沫鞋垫具有低密度和良好回弹性、明亮且有光泽的皮层外观和良好透气性,且制造期间的原料利用率高。本发明克服了模内浇铸鞋垫的缺点如高密度和不良透气性,且可在鞋垫制造期间改善环境保护且满足消费者日益增加的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造聚氨酯(PU)泡沫鞋垫的方法及可由该方法获得的鞋垫。
背景
PU已越来越多地用作鞋材料。如今,PU鞋垫已在中高等级运动鞋、休闲鞋及其他领域中得到广泛使用,这是因为其易于加工、具有良好弹性、优异的缓冲性能、良好穿着舒适度和抗变形性等。当前存在两种类型的PU鞋垫:发泡可透气鞋垫和模内浇铸(in-mouldcasting)鞋垫。
发泡可透气鞋垫通常由以下制造:将多元醇组合物与多异氰酸酯组分混合,随后在大尺寸模具中发泡且陈化以形成长条状或块状泡沫,后陈化,随后剖成具有所需厚度的泡沫片,随后将织物片借助粘合剂附着到泡沫片上,最后热压并切割成具有不同尺寸的鞋垫。
模内浇铸鞋垫通常由以下制造:将多元醇组合物与多异氰酸酯组分混合,随后将其浇注至模具中,其中已将织物片附着在上半部模具上,随后闭合模具,发泡且陈化5-6分钟,在发泡后,PU附着在将与足底接触的织物上,随后脱模并切割成鞋垫。通过模内浇铸法制造的鞋垫具有相对较高的密度(典型地0.32±0.02g/cm3)。此外,通过模内浇铸法制造的鞋垫具有不良透气性,因为在其上表面及下表面均存在致密皮层。
发泡可透气鞋垫与模内浇铸鞋垫之间的区别之处在于:
(1)一方面,用于发泡可透气鞋垫的模具的尺寸相对较大(例如200cm长×110cm宽×100cm深),且所得PU泡沫通常是长方体,需要剖成具有鞋垫厚度的片材并进一步加工,从而获得发泡可透气鞋垫。另一方面,用于模内浇铸鞋垫的模具的尺寸相对较小(例如对应于鞋垫的尺寸),在脱模后获得的制品为具有鞋垫形状的半成品,该半成品需要进一步加工以获得模内浇铸鞋垫;
(2)发泡可透气鞋垫的总发泡时间相对较长,且可在一个循环中制造多对鞋垫;而模内浇铸鞋垫的总发泡时间相对较短,但可在一个循环中仅可制造一对鞋垫;
(3)发泡可透气鞋垫的陈化时间相对较长,通常为约30-约90分钟,且必须实施通常持续约5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后陈化;而模内浇铸鞋垫的陈化时间相对较短,通常为约5-约6分钟,且通常不需要进行后陈化;
(4)制造发泡可透气鞋垫的工艺步骤很多,例如后陈化、分剖等;而制造模内浇铸鞋垫的工艺步骤较少,且不需要实施分剖步骤;
(5)在发泡可透气鞋垫的制造期间,由于一方面泡头和泡尾以及泡沫的上下皮层无法使用,且另一方面在最终切割步骤期间将产生大量废料,所有这些都是不可回收的,因此导致材料的极大浪费和低利用率(通常为约50-约65%)。与此相反,模内浇铸鞋垫是直接成型的且仅需要切割毛边,因此导致高利用率;
(6)发泡可透气鞋垫的密度相对较低,且泡沫中存在密度梯度分布,其中顶部的密度高,而底部的密度低,整体密度通常为0.13±0.01g/cm3;而模内浇铸鞋垫的密度相对较高,通常为0.32±0.02g/cm3;
(7)发泡可透气鞋垫不具有皮层且因此具有不良外观;而模内浇铸鞋垫具有皮层且因此具有良好外观;
(8)发泡可透气鞋垫的回弹性差;而模内浇铸鞋垫的回弹性较好;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巴斯夫欧洲公司,未经巴斯夫欧洲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7662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在屈光不正发展背景下管理眼轴长增长的医学器件和方法
- 下一篇:位移转换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