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镀铝系钢板、镀铝系钢板的制造方法及汽车用部件的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80078158.7 | 申请日: | 2018-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1194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8 |
发明(设计)人: | 藤田宗士;铃木优贵;布田雅裕;真木纯;入川秀昭;荒牧高志;窪田龙哉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制铁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22C38/00 | 分类号: | C22C38/00;C21D1/18;C21D9/00;C21D9/46;C22C21/02;C22C38/38;C22C38/60;C23C2/12;C23C2/40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陈建全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镀铝 钢板 制造 方法 汽车 部件 | ||
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镀铝系钢板具备:母材;位于母材的上方的铝系镀层;和位于母材与铝系镀层之间且包含Al与Fe的金属间化合物的金属间化合物层,其中,母材具有规定范围内的化学成分,铝系镀层按照合计成为100质量%的方式平均含有80质量%~97质量%的Al、3质量%~15质量%的Si、0质量%~5质量%的Zn、0质量%~5质量%的Fe、合计为0质量%~3质量%的选自Mg及Ca中的一种以上和杂质,金属间化合物层的厚度的平均值为2μm~10μm,金属间化合物层的厚度的最大值为10μm~25μm,金属间化合物层的厚度的标准偏差为2μm~10μm。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镀铝系钢板、镀铝系钢板的制造方法及汽车用部件的制造方法。
本申请基于2017年12月5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17-233620号而主张优先权,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汽车用钢板的用途(例如汽车的立柱、车门防撞梁、保险杠梁等)等中,期望兼顾高强度和高成型性的钢板。作为与所述兼顾高强度和高成型性的钢板对应的钢之一,有利用了残留奥氏体的马氏体相变的TRIP(Transformation Induced Plasticity;相变感生塑性)钢。通过所述TRIP钢,能够制造成型性优异的具有1000MPa级左右的强度的高强度钢板。然而,即使是在使用了TRIP钢的情况下,也难以在实现更高强度(例如1500MPa以上的超高强度)的同时确保成型性,并且存在成型后的形状冻结性差且成型品的尺寸精度差的问题。
使用了上述那样的TRIP钢的成型是在室温附近进行成型的工法(所谓的冷压工法),与此相对,作为最近备受瞩目的工法,有热冲压(也被称为热压、热压制、模压淬火、压制淬火等)工法。所述热冲压工法是下述制造方法:通过在刚刚将钢板加热至800℃以上的奥氏体区域后趁热进行压制来确保成型性,并且通过在下止点保持的期间用模具进行骤冷而将材料淬火,从而在压制后实现所期望的高强度的材质的部件。根据本工法,能够得到成型后的形状冻结性也优异的汽车用部件。
热冲压工法虽然有望作为将超高强度的构件进行成型的方法,但一般认为大致分类有两个课题。第1课题是关于加热时的氧化皮的课题。热冲压通常具有在大气中将钢板进行加热的工序,在所述加热时,在钢板表面生成氧化物(氧化皮)。因此,变得需要除去氧化皮的工序,生产率降低。第2课题是关于伴随加热时间而引起的生产率降低的课题。在利用电炉或煤气炉等而进行的炉加热的情况下,由于通常从常温升温至900℃左右时的平均升温速度为3~5℃/秒,因此到加热为止需要180~290秒,通过热冲压工法能够成型的部件的个数为1~3个/分钟左右,生产率非常低。
作为改善上述第1课题即关于氧化皮的课题、并且提高热冲压成型品的耐蚀性的技术,例如在以下的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3中提出了一种技术,其通过使用镀铝系钢板作为热冲压用的钢板来抑制加热时的氧化皮的生成。
另外,为了改善上述第2课题即伴随加热时间而引起的生产率降低的课题,作为提高镀铝的加热效率的技术,例如在以下的专利文献4及专利文献5中提出了一种技术,其着眼于下述这一点:如果在镀铝的加热时产生的Al与Fe的合金化反应到达至表面则升温速度增加。
更具体而言,在以下的专利文献4中,通过减少镀铝的镀层厚度来解决加热效率的课题。
另外,在以下的专利文献5中,在热冲压前,在箱式退火炉内,通过将镀铝钢板的卷材在镀铝的熔点以下的温度下预先保持一定时间,促进Al与Fe的合金化反应来解决加热效率的课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20295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18154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3-49256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0-70800号公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制铁株式会社,未经日本制铁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7815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生物样本评定处理的应用程序开发环境
- 下一篇:形成III族氮化物合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