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非水系二次电池用隔膜及非水系二次电池在审
申请号: | 201880081226.5 | 申请日: | 2018-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9250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04 |
发明(设计)人: | 滨田智也;本多劝 | 申请(专利权)人: | 帝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2/16 | 分类号: | H01M2/16;B32B27/00;B32B27/3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杨宏军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系 二次 电池 隔膜 | ||
非水系二次电池用隔膜,其具备:多孔质基材;耐热性多孔质层,其设置于前述多孔质基材的一面或两面,且具有下述多孔性被膜,所述多孔性被膜含有选自由全芳香族聚酰胺、聚酰胺酰亚胺及聚酰亚胺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和粘接层,其设置于前述多孔质基材与前述耐热性多孔质层的层叠体的一面或两面,且是粘接性树脂粒子附着于前述层叠体而成的。非水系二次电池用隔膜,其具备:多孔质基材;耐热性多孔质层,其设置于前述多孔质基材的一面或两面,且含有耐热性树脂及无机粒子中的至少一者,所述耐热性树脂在分子中具有酰胺键及酰亚胺键中的至少一者;和粘接层,其设置于前述多孔质基材与前述耐热性多孔质层的层叠体的一面或两面,且是粘接性树脂粒子附着于前述层叠体而成的,其中,前述多孔质基材与前述耐热性多孔质层之间的剥离强度为5N/m~75N/m。
技术领域
本公开文本涉及非水系二次电池用隔膜及非水系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以锂离子二次电池为代表的非水系二次电池已作为笔记本电脑、移动电话、数码相机、便携式摄录机等便携式电子设备的电源而被广泛利用。另外,就以锂离子二次电池为代表的非水系二次电池而言,由于能量密度高这样的特征,正在研究作为电力储存用、电动车辆用的电池的应用。
伴随非水系二次电池的普及,越来越要求确保安全性和稳定的电池特性。作为用于确保安全性和稳定的电池特性的具体对策,可举出提高隔膜的耐热性、及提高电极与隔膜的粘接性。
作为耐热性经提高的隔膜,具备含有无机粒子及耐热性树脂中的至少一者的耐热性多孔质层的隔膜是已知的。作为与电极的粘接性经提高的隔膜,具备下述粘接层的隔膜是已知的,所述粘接层含有具有与电极的粘接性的树脂。例如,专利文献1~6中公开的隔膜具备耐热性多孔质层和粘接层这两者。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97166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597601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5946257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第6112115号公报
专利文献5:国际公开第2013/151144号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13-2076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关于隔膜的耐热性,耐热性多孔质层中的无机粒子的含量越多则越高,但无机粒子的含量越多,耐热性多孔质层越容易从多孔质基材或粘接层剥离,而且,耐热性多孔质层也越脆。在该情况下,即使粘接层与电极之间的粘接得以保持,隔膜中也会发生耐热性多孔质层与多孔质基材之间的界面破坏、耐热性多孔质层与粘接层之间的界面破坏、或者耐热性多孔质层的凝集破坏,结果,隔膜与电极的粘接也无法保持。从抑制这样的现象的观点考虑,对于耐热性多孔质层而言,不仅要求耐热性,而且要求不易从多孔质基材剥离、不易从粘接层剥离、及韧性。同样地,对于粘接层而言,不仅要求与电极的粘接性,而且要求不易从与粘接层接触的耐热性多孔质层或多孔质基材剥离、及韧性。
本公开文本的实施方式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
本公开文本的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具备耐热性多孔质层和粘接层、且与电极的粘接优异的非水系二次电池用隔膜,以解决其作为课题。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用于解决前述课题的具体手段包含以下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帝人株式会社,未经帝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8122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