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强度高可成形性钢板及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80082015.3 | 申请日: | 2018-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9207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5 |
发明(设计)人: | 科拉莉·容;阿斯特丽·佩拉德;朱康英;弗雷德里克·凯热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赛乐米塔尔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38/00 | 分类号: | C22C38/00;C21D9/46;C22C38/02;C22C38/04;C22C38/06;C22C38/12;C22C38/18;C22C38/38;C21D8/02;C21D8/04;C23C2/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允天律师事务所 11697 | 代理人: | 青炜 |
地址: | 卢森堡***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强度 成形 钢板 制造 方法 | ||
高强度高可成形性钢板及制造方法。经冷轧和热处理的钢板,具有以重量百分比计包含以下的组成:0.10%≤C≤0.25%、3.5%≤Mn≤6.0%、0.5%≤Si≤2.0%、0.3%≤Al≤1.2%(其中Si+Al≥0.8%)、0.10%≤Mo≤0.50%,S≤0.010%、P≤0.020%、N≤0.008%,所述经冷轧的钢板的显微组织以表面分数计由以下组成:10%至45%的平均晶粒尺寸为至多1.3mm的铁素体,铁素体的表面分数与铁素体的平均晶粒尺寸的乘积为至多35mm%;8%至30%的残余奥氏体,所述残余奥氏体的Mn含量高于1.1*Mn%,Mn%表示所述钢的Mn含量;至多8%的新鲜马氏体;至多2.5%的渗碳体;以及配分马氏体。
本发明涉及用于制造具有高的延性和可成形性的高强度钢板的方法以及用该方法获得的板。
已知使用由DP(双相)钢或TRIP(相变诱导塑性)钢制成的板来制造各种设备,例如机动车辆的车身结构构件和车身板件的部件。
从全球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为了减轻机动车的重量以提高其燃料效率,期望具有具备提高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的板。但是这样的板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延性和良好的可成形性,并且更具体地具有良好的拉伸凸缘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已知通过所谓的淬火和配分工艺制造板,其中将板从退火温度冷却至低于Ms转变点的淬火温度,其后加热至配分温度并且保持在该温度下给定时间。所得钢板具有包含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以及任选的贝氏体和/或铁素体的组织。
然而,仍然期望能够制造具有改善的强度、延性和可成形性的组合的钢板或部件。
特别地,仍然期望能够制造这样的钢板:其屈服强度YS为1000MPa至1300MPa,抗拉强度TS为1200MPa至1600MPa,均匀延伸率UE大于或等于10%,总延伸率TE大于或等于14%,扩孔率HER为至少20%,以及屈服强度YS与均匀延伸率UE的乘积(YS*UE)、抗拉强度TS与总延伸率TE的乘积(TS*TE)和抗拉强度TS与扩孔率HER的乘积(TS×HER)的总和YS*UE+TS*TE+TS*HER为至少56000MPa%。
屈服强度YS、抗拉强度TS、均匀延伸率UE和总延伸率TE根据2009年10月公布的ISO标准ISO 6892-1测量。必须强调的是,由于测量方法的差异,特别是由于所用试样的几何结构差异,根据ISO标准的总延伸率TE的值显著不同于(特别是低于)使用根据JIS Z 2201-05标准的试样根据JIS Z 2241标准测量的总延伸率的值。扩孔率HER是根据ISO标准16630:2009测量的。由于测量方法的差异,根据ISO标准16630:2009的扩孔率HER的值与根据JFS T1001(日本钢铁联合会标准(Japan Iron and Steel Federation standard))的扩孔率λ的值非常不同并且无法比较。
为此目的,本发明涉及经冷轧和热处理的钢板,其由具有以重量百分比计包含以下的组成的钢制成:
0.10%≤C≤0.25%
3.5%≤Mn≤6.0%
0.5%≤Si≤2.0%
0.3%≤Al≤1.2%
其中Si+Al≥0.8%
0.10%≤Mo≤0.50%
S≤0.010%
P≤0.020%
N≤0.008%
以及任选地,选自Cr、Ti、Nb、V和B中的一种或更多种元素,使得:
0.01%≤Cr≤1.0%
0.010%≤Ti≤0.080%
0.010%≤Nb≤0.08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赛乐米塔尔公司,未经安赛乐米塔尔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8201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