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无纺布、及使用其作为表皮材料而成的复合吸音材料在审
申请号: | 201880083151.4 | 申请日: | 2018-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2725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1 |
发明(设计)人: | 山室信也;小尾留美名;加藤一史;田中智也;冈村知惠;矶野康志;齐藤纯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旭化成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D04H3/153 | 分类号: | D04H3/153;B32B5/26;D04H3/011;D04H3/016;G10K11/168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李茂家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无纺布 使用 作为 表皮 材料 复合 吸音 | ||
提供成型性良好、薄型、轻量、且形态稳定性优异、并且成型后也可以控制于恒定的透气范围的作为复合吸音材料的表皮材料合适的无纺布和层叠无纺布。提供无纺布及该无纺布的层叠无纺布、以及将该无纺布或层叠无纺布与连续气泡树脂发泡体或纤维多孔材料层叠而成的复合吸音材料,一种无纺布,其特征在于,其具有平均纤维直径0.3μm以上且7μm以下、单位面积重量1g/m2以上且40g/m2以下的至少一层的超细纤维层(M)、和平均纤维直径10μm以上且30μm以下的至少一层的连续长纤维层(S)通过部分热压接进行一体化而成的层叠结构,该连续长纤维层(S)由含有聚酯(A成分)97.0重量%以上且99.9重量%以下、和玻璃化转变温度114℃以上且160℃以下的热塑性树脂(B成分)0.1重量%以上且3.0重量%以下的长纤维、和/或双折射率0.04以上且0.07以下的长纤维构成,并且该超细纤维层(M)的体积密度为0.35g/cm3以上且0.70g/cm3以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纺布。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在作为复合吸音材料的表皮材料使用的情况下,有效地提高基材的吸音性,并且成型性良好、薄型、轻量、且形态稳定性优异、与基材的接合性也优异的无纺布,以及使用其作为表皮材料而成的复合吸音材料。
背景技术
车辆等行驶时,产生源自被装载于车辆的引擎和驱动系统的噪音、行驶中的路面噪声、风噪声等各种噪音。为了使这种噪音不会对于搭乘人员造成不快感,在引擎罩、仪表板、顶棚材料、车门内饰板、驾驶室底板等的壁面适用吸音材料作为噪音对策。例如专利文献1中,作为吸音材料,提出了无纺布、树脂发泡体等由多孔材料形成的吸音材料;在这些吸音基材上层叠透气性控制于恒定范围内的无纺布、树脂膜等表皮层并一体化而成的层叠结构体。但是,表皮层为了形成各汽车构件的复杂形状,需要成型性,并且要求兼顾透气的控制和成型性。
以下的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一种吸音材料,其由无纺布表面材料和合成纤维无纺布背面材料形成,所述无纺布表面材料由通过熔喷超细纤维层和合成纤维长纤维层的热压接而一体化而成的层叠无纺布形成,所述合成纤维无纺布背面材料具有粗糙的结构、体积密度为0.005~0.15g/cm3,但是对于无纺布表面材料的成型性没有任何记载,另外,利用所记载的的吸音材料时,作为表面材料的合成纤维无纺布的影响大、不能实现吸收宽频率的声音。
以下的专利文献3中提出了熔喷超细纤维层和加入有纺粘无纺布的基布的短纤维无纺布通过机械交织法层叠一体化而成的成型性优异的无纺布,但是由于利用机械交织法层叠一体化,因此从作为汽车构件的省空间化的观点考虑,存在无纺布的厚度较厚的缺点。另外,由于形成声音直线传播至因机械交织法所产生的孔而侵入的部位,因此存在吸音性差的缺点,纤维被断裂而无纺布强度、刚性降低以致产生粉尘的原因的缺点。
以下的专利文献4中提出了对于热压接型长纤维无纺布的构成纤维配混与聚酯非相容的聚合物、使分子取向降低,改善了成型性的无纺布,但是仅利用纤维直径比较大的纺粘无纺布时,透气性过高、提高基材的吸音性的效果不充分。
进而,专利文献5中提出了一种无纺布,其为将抑制了取向结晶的热塑性长纤维层作为上下层、将平均纤维直径2μm~10μm的利用熔喷法制作的热塑性微细纤维层作为中间层、各层利用包毡滚筒平光机通过热粘接进行一体化而成的无纺布,该热粘接为该热塑性长纤维层的纤维表面彼此中的点粘接、以及该热塑性长纤维层的纤维表面与前述热塑性微细纤维层的纤维表面中的点粘接。但是,上述层叠无纺布由于虽然热成型性优异、然而如汽车构件的成型那样高温下的成型中、热收缩量大,因此存在容易产生皱折这种缺点。另外,由于中间层的热塑性微细纤维的纤维直径大,因此致密性欠缺,作为汽车用复合吸音材料的表皮材料,存在吸音性差这种缺点。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2163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4574262号公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旭化成株式会社,未经旭化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8315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充电回路管理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无人机UAV到预备地点的预期派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