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听音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80086763.9 | 申请日: | 2018-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3086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30 |
发明(设计)人: | 谢端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BoCo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4R1/00 | 分类号: | H04R1/00;H04R1/10;H04R2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宋融冰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装置 | ||
保持部(5)从与框体(3)的固定部延伸,弯曲成大致S字形。从框体(3)延伸且最初大幅弯曲的部位成为耳挂部(7)。耳挂部(7)是挂在利用者的耳郭的上部的部位。以从耳挂部(7)向传递面(15)的方向突出的方式弯曲的部位成为夹持部(9)。即,夹持部(9)形成于与传递面(15)对置的位置,成为与传递面(15)最近的部位。根据需要,在从夹持部(9)起更前端设有以稍微远离传递面(15)的方式缓慢弯曲的把持部(11)。把持部(11)是利用者抓握保持部(5)的部位,能够抓住把持部(11)容易地进行对耳郭的拆卸。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利用了骨传导的听音装置,所述骨传导是通过对骨赋予振动而使其识别声音。
背景技术
以往以来,作为听音乐、对话的方式,广泛使用头戴耳机、耳机等这样的装置(以下称为听音装置)。作为这样的听音装置,有利用空气振动的听音装置和利用骨传导的听音装置。利用空气振动的听音装置利用下述结构:将以电信号的形式输入的音源转换成空气振动,传递至鼓膜使其振动,鼓膜的振动通过耳朵的深处的中耳,向脑传递声音的信息并被识别。
另一方面,利用了骨传导的听音装置将以电信号的形式输入的音响信号转换成机械振动,从适当的位置对骨赋予该振动,对骨传递振动,通过该振动传递的骨传导音识别声音。利用了该骨传导的听音装置不需要像头戴耳机、耳机那样插入耳孔而使用,周围的声音会进入耳朵而不会被屏蔽,因此在佩戴中也安全。另外,由于不利用鼓膜的振动,因此即使是听觉减退的人也可以识别声音,还推进了对助听器等的利用(例如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2-6219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这样的利用了骨传导的听音装置可以通过将振动部抵接于适当的位置从而进行听音。作为适当的位置,可列举例如太阳穴、被称为乳突的部位。
然而,发明人进行了深入研究的结果发现,通过对耳郭的软骨而不是头盖骨传递声音,从而可以以更小的功率得到大的音量。另外,发明人发现,例如根据听觉减退者,按照耳郭的部位的不同,也存在更容易听到的部位。例如,由于个人差异,也存在从耳郭的前面向耳郭的软骨传递振动时难以听取,但从后侧则容易听取的情况。
在该情况下,期望来自听音装置的振动部的振动在耳郭的后方侧的小的空间中有效地传递至软骨。然而,在特殊的结构中由于重量增加,成本增加,因而不优选。
本发明鉴于这样的问题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向耳郭的后方侧佩戴、并且操作性及拆卸性优异的听音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达到前述的目的,本发明为一种听音装置,其利用骨传导,且具备:振动部,其将音响电信号转换成振动并输出振动;框体,其收纳所述振动部;以及保持部,其与所述框体接合,用于将所述框体佩戴于耳朵,在所述框体设置有仅与耳朵的背面侧接触并传递振动的传递面,所述保持部具有与所述传递面对置的夹持部,能够利用耳朵的正面侧的所述夹持部与耳朵的背面侧的所述传递面夹持耳朵,所述保持部是从所述框体延伸出的臂状的弹性部件,由设置于耳朵的上部的耳挂部和从所述耳挂部向所述传递面突出的所述夹持部一体构成。
可以在所述保持部的前端侧形成供利用者把持的把持部。
可以在所述框体与所述保持部之间形成边缘分切部。
优选在所述保持部的端部附近设置有连接部,所述保持部与所述框体可以通过所述连接部进行装卸。
可以在所述夹持部配置比所述保持部的主体更软质的缓冲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BoCo株式会社,未经BoCo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8676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